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探索发现>>正文内容
“女真/九姓”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祖先 >> 阅读

“女真/九姓”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祖先

作者:朱学渊 来源:《往复》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 点击数: ( 字体: )

 
之于华夏来说,女真、蒙古、突厥至关重要,但中国学术对这三大民族的认识没有基本的线索。王国维、郭沫若、顾颉刚、傅斯年、丁山、陈梦家等先贤开始关注上古中原人类的族属,但只达成一些文字和民俗的蒙胧之见,顾颉刚先生求索商族崇拜鸟图腾的证据,实际是求证以商族为代表的东夷就是女真。
 
本人通过对北方民族语言的认识,提出了“北方民族出自中原”和“中原民族始于戎狄”的结论,拙文《尚书中的蒙古语成分》和《禹贡中的蒙古语成分》提示黄河流域曾经有过阿尔泰语言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本文则证明上古华东地区就有通古斯——女真部落。
 
“女真”就是“通古斯/ 九姓”
 
17世纪新到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注意到,当地的突厥语民族称女真民族为Tungus,于是它就成了女真民族的人类学学名,中文译作“通古斯”。近年,本人注意到中国历史称为“昭武九姓”【1】的月氏民族,被阿拉伯地理著作《道里邦国志》记为Tughuz-ghur。【2】阿拉伯学学者宋岘按照Tughuz是突厥语“九”的语义,而将其译为“九姓”。
 
我曾经指出“月氏”是现代中亚国名“乌兹”,或女真族名“兀者”,由此悟及“tungus/通古斯”也是“九”,四面八方的女真民族都被突厥语民族称为“九姓/九国”。又因为“女真”读如ju-chen,我又进一步认为“女”与“九”是同音于ju的两个异字,“女真/女国”则同质于“九姓/九国”。
 
一旦认识“女真”是“九姓/九国”的本质,女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祖先的证据就源源不绝。《尚书·商书·咸有一德》说“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有”读you,略去y读o/u/ou,【3】引文两个“有”字分别是“吾/我”和“或/國”的通假,将此话改写作“以吾九国之师,爰革夏政”,商族以“九国/女真”自称的意思也就豁然开朗了。
 
《逸周书·王会解》堪称民族典志
 
《逸周书》是孔子选辑《尚书》的余篇,内容都是关于周代发生的事情,其《王会解》的前半篇记载了周初“成周之会”的盛况,但是后半篇却是商初能臣伊尹向四方部落征索方物的追记,因此《王会解》就成了一部罗列商周两代民族和民俗的典志,其后半篇说:
 
臣(伊尹)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巳、闟耳、贯胸、雕题、离卿、漆齿,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韯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引文共罗列三十六个族名,其中就暗藏着“九国”和“女真”,正南族名“九菌”就“九国”的昂化音“九困”。吴方言“鬼/龟/贵/跪/柜”等gui音诸字统统读ju,正西族名“鬼亲”与“女真”的读音就完全一致;而《殷本纪》人名“九侯”恰是“鬼侯”,【4】“鬼亲”又可以是“九亲”。
 
自命九国的商族,原来是一个游牧部落,它最后定居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省接连处,其正西、正北无远弗届,远处的人类当然是西戎北狄。但是商之正东、正南一千里外便是大海大江,近处就是青、兖、徐、扬诸州,或今之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之地,当地之徐戎、淮夷虽有“戎夷”之谓,但却是商族同类,华夏的根底,或今世汉族的祖先。
 
 
 
图一、上古华东
 
《王会》记载的商地正东的八个部落是“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其中“剪发/文身”是因俗得名,与《吴世家》所说的“太伯、仲雍乃犇荆蛮,文身断发”【5】类似。族名“十蛮”可能是后世契丹部落名“悉万”的读音,也可能是中国姓氏“司马/西门”和希罗多德记载的东欧蛮族Sarmatae(萨尔马惕)【6】的源头。或许有人认为它是“十个南蛮”,我没有绝对的证据驳服他们,但是我有绝对的把握说“伊虑”和“沤深”是两个通古斯族名。
 
“伊虑”是“挹娄/ 白马”
 
“伊虑”音同“挹娄”,《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云:“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余,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历史上肃慎、挹娄、靺鞨、勿吉、兀者等都是通古斯女真民族的强部之名。
 
我以为满族萨满神歌里的“白马”yalu【7】就是“挹娄”,汉代历史记载的“白马氐/白马羌”【8】和他们的后裔现代“白马藏族”应该是通古斯挹娄之裔。唐德刚先生认为“阿留申群岛”(AleutianIslands)之名Aleut是族名“挹娄”的转韵,【9】我以为契丹姓氏“耶律”也是“挹娄”,而商地以东有“伊虑”部落,说明华东地方还可能是“白马/挹娄”的源头。
 
“沤深”就是“公孙/ 乌孙/ 爱新”
 
“沤深”音同汉代族名“乌孙”,乌孙与月氏原本同在河西走廊游牧,后被匈奴驱入西域。今天哈萨克族还有“乌孙部”,内蒙古还有“乌审旗”。我曾归纳中原古代姓氏里的“公”字都读“乌”,所以黄帝所出的华夏“公孙氏”就是戎狄之“乌孙氏”,或是《王会》之“沤深氏”。我还曾经指出“公孙/乌孙”(Osin)是“爱新”(Asin)的转韵。因此“公孙/乌孙/沤深”就是“金姓”,也是自命“炎黄子孙”的中原民族的通古斯血缘祖先。
 
《王会》有“伊虑”和“沤深”,是华夏族有通古斯祖先的文献证据。
 
“鱼皮之鞞”和“鱼皮鞑子”
 
鱼皮剥离晾干后,可捶打得软如绸布用于制衣,“鞞”是“帛/布”的别字,伊尹向东方部落索取的“鱼皮之鞞”,就是鱼皮制备的衣料。东北赫哲族以鱼皮制衣,民俗学者认为那是通古斯民族的习俗,元代称他们“鱼皮鞑子”,境外俄罗斯称他们“那乃人”,“那乃”就是通古斯语的“鱼皮”。中原古代人类曾使用“鱼皮之鞞”,又是中原民族的祖先曾为“鱼皮鞑子”的民俗证据。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