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探索发现>>正文内容
辛亥之后,几万南京旗人为何只剩几千? >> 阅读

辛亥之后,几万南京旗人为何只剩几千?

作者:钟晓敏 田雪亭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点击数: ( 字体: )

核心提示:1912年12月,南京“旗人贫困无告者三千五百六十余口”。 由于生活陷于断绝,南京部分旗人只有以请愿的形式,要求当局解决旗人生计问题。时任南京留守的黄兴作出批复云:“民国建立,于皇室经费及八旗生计,均列入待遇条件统筹兼顾,一视同仁。良以五族共和,不忍稍存歧视”,应当救恤贫困旗人,并为“旗民首筹抚赡之资”,拟定具体办法安置旗民。
 
 
 
南京当年曾有旗兵驻扎的地方(资料图)
 
 
蓝旗街当年也住有很多旗人(资料图)
 
    旗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统治阶级的另外一个代称,以满族为主。依托八旗制度建立起来的“旗人社会”统治了中国近三个世纪,最终被辛亥革命终结。而南京,作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的所在地,也与旗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南京的旗人是如何生活的?在革命风波中,他们又遭遇了些什么?
 
  揭开旗人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旗人,谈及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诧异,弄不清楚怎么回事。其实,通俗地说,旗人也可以称为满族人,更严格地说,现在的满族人,都应该是旗人的后代。当然,也有些非满族人,也可能是旗人的后代。”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戴迎华多年来,一直对旗人问题进行钻研,是地地道道的“旗人通”。
 
  据戴迎华介绍,“旗”是清朝的一个特殊符号。17世纪初,清兵入关以前,努尔哈赤(清太祖)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后来因为人数一天天增加(以满人为主,也包括少量蒙、汉、朝鲜、俄罗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别是,除了原来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之外,再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满洲的贵、贱,军、民,都编了进去,受旗制的约束。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八旗人的后代则被称为“八旗子弟”。清代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族及一些维吾尔、俄罗斯族等。
 
  旗人内部也有高低贵贱之分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旗人,而被统治者则是中原汉人为主的多民族,这样一来,作为统治者的旗人,自然就显出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性。但事实上,在旗人内部,因为出身等的不同,地位相差悬殊,旗人的生活状态也是千差万别。按照学者的研究,旗人之间有王公贵族、八旗兵丁、包衣佐领和管领下人、户下人的区别。
 
  其中王公贵族和八旗兵丁因为帮国家办事,地位较高,特别是王公贵族,他们往往都是旗主、领主,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包衣佐领和管领下人、户下人就地位低下了,像包衣佐领和管领下人,最初都是俘虏和罪犯以及赏赐和置买的人口,通常都是皇帝或者王公的私属。随着一代代的变化,这些私属大多都担任内部守卫、管家、膳食、清洁、养马等职位,也有少数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当了官。
 
  户下人则是旗民的最下层,一般指满族贵族、官员的家内奴婢,没有自己独立的户籍,附属在主人的户籍下,主要从事各种杂役,以及农、牧、采猎等各项体力劳动,户下人的数量极为庞大。
 
  这些人中,只有那些为朝廷做事的王公贵族和八旗兵丁才有资格吃皇粮,那些当奴婢的人则是没有的,由他们的主子给工钱。
 
  清兵入关后,旗人也就分布到大江南北,特别在一些重要的军事驻防地,都有八旗兵丁坐镇把关。根据戴迎华的研究,南京向来为中国东南重镇,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冲,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即在此创设江宁驻防旗营。顺治十八年(1661年)之后,其总体设置渐渐重于西北,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军事中心,并最终发展为清代中国东南的一大驻防。
 
  江宁旗营驻防兵额虽屡有变易,但在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未有重大变化。江宁驻防兵额设马甲正兵四千名,分为八旗,每旗七甲,加上兵丁携带的相应眷口,旗民群体逐渐发展成为当地不可忽视的特殊社会群体。
 
  到了清末,每旗仅编三甲,其驻防兵丁总数大概在六七千人左右。而按照通常的一丁五口的计算标准,当时在南京的旗人总数,应该在3至4万人。
 
  而旗地分布也很广。按照当初的建制,旗兵的驻守地,即为旗地。江宁驻防旗地主要包括城内和城外两个部分。城内有皇城内、王府园、北城、夜东、夜西五处,城外有大教场、小教场、官大圩、左翼、右翼、太平门六处。此外,江宁驻防还拥有八卦洲、万春湖等牧马场地。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