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探索发现>>正文内容
辛亥之后,几万南京旗人为何只剩几千? >> 阅读

辛亥之后,几万南京旗人为何只剩几千?

作者:钟晓敏 田雪亭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点击数: ( 字体: )

 
  “八旗子弟”不干活也有钱拿
 
  说到旗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但这些人一般是家中有人当了一官半职,能吃上皇粮的人家。由于他们参与“开国”有功,所以世世代代食禄都能受到照顾。按照旗人的制度,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官衔,领月钱过活。最差的,也能去当个旗兵,领一份钱粮。
 
  但是随着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更甚者,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人就穷困下来,游手好闲,坐吃山空。
 
  在不少文学书籍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旗人男的打茶围、玩票、赌博、斗蟋蟀、女的也各有各的闲混过日子的法门。
 
  到了家道日渐中落,越来越入不敷出的时候,恃着特殊的身份和机灵的口舌,就干上巧取豪夺,诓诓骗骗的事儿。
 
  他们大抵爱赊买东西,明明口袋里有钱,偏要赊,已经寅吃卯粮了,更要赊。当时好些人对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革命后很多旗人不知如何谋生计
 
  这些好逸恶劳的“八旗子弟”出现,预示着旗人的统治开始岌岌可危。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南京的旗城破败日益严重。光复时期,江宁的战事十分激烈,加剧了旗城的破坏程度。而辛亥革命后,原有旗署十有九毁,至1913年间,南京旗营官署仅有少数残存,旗民多流离失所。自此之后,南京旗人“满目流亡江北饥民,情形尤为可惨。”
 
  对于南京旗人生活的困顿,当政者也有所关注。1912年12月15日,江苏都督程德全在南京善后工艺厂开厂仪式的训词中说:“……去年武汉倡议,各省响应,金陵独扼于旧行政官之势力中。光复稍后,而旗民之颠沛亦较他省尤创,疤痍满目,不忍睹视……顾生命虽已保存而不知自谋生计,尤不足立于共和之世也。”
 
  民国政府拟定很多办法安置旗人
 
  至1912年12月,南京“旗人贫困无告者三千五百六十余口”。 由于生活陷于断绝,南京部分旗人只有以请愿的形式,要求当局解决旗人生计问题。1912年6月,南京旗人代表吉勇等人上书当局,要求给还旗产,委任垦殖。
 
  据悉,南北和谈之后,总统府临时筹办处就开始向社会各界征求八旗生计意见书。而对于南京旗人的请愿,时任南京留守的黄兴作出批复云:“民国建立,于皇室经费及八旗生计,均列入待遇条件统筹兼顾,一视同仁。良以五族共和,不忍稍存歧视”,应当救恤贫困旗人,并为“旗民首筹抚赡之资”,拟定具体办法安置旗民。
 
  1912年12月,江苏都督程德全也表示将解决南京旗民生计问题。此后,旗民生计筹划成为民国初年南京地方当局的一项重要的民生事务。1916年,南京地方当局于大中桥都统署街集资建筑旗民栖息所,包括平房三处六所,共270间,专供旗民居住。另外,南京旗民生计机关组织了一些青壮旗人进入工厂学徒或从事垦务,以使他们学会一技之长。1912年12月15日,南京善后工艺厂开业,工艺厂以旧都统府为基址,初次接收男女工人200余人,小学生100余人。其中,“男工学造革货、竹货,女工学习织布,每日给工资银八分。”
 
  1913年,派遣旗民壮丁30余名,开垦出蒋王庙、王家湾、岔路口等处熟田100余亩,播种稻谷。
 
  另外,为对贫困旗民实施教养,自民国成立,南京地方便开设了教养院和养济院。1912年,在旧都统署内建立了贫民教养院,教养院接收院生额定200人,年龄自六岁至十三四岁间,在校学生可获得一定的膳金。
 
  (注: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戴迎华女士对该文写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文章亦引用了戴迎华女士著述中的部分观点,在此一并致谢。)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