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选稿>>正文内容
看不透的日本:为何要求中国自行运送救援物资? >> 阅读

看不透的日本:为何要求中国自行运送救援物资?

作者:张京品 来源:联合早报网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4日 点击数: ( 字体: )
 
  日本地震后,我们越来越不理解了。不理解日本的自卫队何以拒绝首相命令?不理解核危机何以愈演愈烈?如今,日本要求(请求)中国自行运送救援物质,我们更是不理解了。
 
  按理说中国人应该最懂日本,最理解日本,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居,又有两千多年的漫长交流史,尤其是在近代,吃尽了日本的苦头。而作为现实,中国人却似乎看不透日本。 因为看不透,我们支援日本地震的行动无法得到初衷的效果,甚至遭到日本的误解,更自然地遭致国人的不理解。
 
  日本地震后,中国以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日本给予了包括物质和医疗等在内的援助,包括帐篷、毛巾、矿泉水等,引起了包括日本媒体在内的世界媒体的关注何赞许。而现在日本要求中国自行运送救援物质到灾区,中国援日燃油也被要求运至日本西南港口。对此,中国驻日大使表示难以理解,“按照国际一般原则,接受援助的一方指定运送机场或者港口后,剩余的运送工作应由受援方自己进行”。这被媒体解读为对日本的批评,更引发了中国民众的极大反感,此前对日本的同情舆论急转直下,日本救灾暖流渐现寒流。
 
  而对于中国的不理解,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记者会上作出回应称,“非常感谢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援助,但要根据灾区的需要接受援助,目前出现援助物质与灾区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日本媒体援引日本外务省的说法称,救援物质不能成为受灾国的负担,由援助国自己运输,这是国际惯例。很明显,这与中方所说的国际惯例存在相反的对立。究竟什么才是国际惯例,两国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出现了各自所认为的国际惯例,而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就在于中日两国的民族心理认知。
 
  近代中国遭遇不可抗拒的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了一个大问题,从此陷入无休止的矛盾纷争。从大趋势和行为结果看,后者不断挤压、取代前者,表现在文化思想上,是一种不言自明的“世界主义”逐渐占据上风。中国的日本观,继传统的大中华观之后,取而代之的正是这种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极大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从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中国的慷慨援助,到解放全人类的狂热,再到放弃日本对华赔款,无不是这种理想世界主义主导下的国家行为。于是,这次地震中,中国再次捐弃前嫌,淡化钓鱼岛带来中日危机,成为援助日本物资批次最多的国家。
 
  而日本文化中有“不给他人添加麻烦”的民族心理认知。在生活中,如果你帮他提东西,他给你说的首先不是“谢谢”,而是“给您添麻烦了”。生活中他们不愿给人添麻烦,甚至不愿意请求帮助,这种心理认知形成了日本人的行为特点,也渗透到日本的外交活动中。他们做事极其认真,工作中密密麻麻的条理性图表划分的清清楚楚,让人一看就明白,减少给他人造成负担。这也难怪乎日本说“救援物质不能成为受灾国的负担”,因为日本人把他们的生活心理延伸到了国际交往中,于是文化的冲突就发生了。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村田忠禧此前就表示,此次地震日本并不需要帐篷,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给日本援助了帐篷,让日本很困惑。“各国应该开展地震灾难学研究,研究受灾国需要哪些物资”。东京大学学者川岛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也称,“东北地区一般地方的‘水’已经足够了。没有水的地方,是难以运送到的地方。因为无法运达,才造成那里没有水。给那里运大量的水,当然‘心情’非常高兴,但实际上却是‘不知道怎么办’的困惑,因为已经有大量的水了”。他还表示日本不仅仅对中国提出这样的请求,对其他国家也是一样,因为援助物资过于庞大,无法处理。希望今后能在充分沟通之后决定运送什么物资。
 
  日本的这种做法显然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见好就收”的中国人无法理解,称这是“得寸进尺”“有了馒头还想吃肉”的做法。
 
  中国援助日本灾区原本是改善中日关系的一件好事,但物资运送这一原本不该成为话题的事情却被推上中日舆论的浪尖上,一方面是日本接受援助的方式死板、缺乏灵活性,更缺少对中国好意的默契性互动,不符合中国人“不辜负别人的一片好意”的习惯看法,另一方面是我们看不透日本民族文化心理在外交活动上的延伸。
 
  著名日本文化研究学者李兆忠表示,这种看不透,是因为有两样东西制约了中国对日本的认识。一是泱泱大国的“大中华”意识,使得我们对日本的特殊性视而不见,观察日本善于把握大要,却难以精确到位;二是矛盾的“大西方”意识,使得我们将日本作为一个外在的“他者”,把日本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于是,地震中日本人的有序、冷静,多被作为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对比而被夸张、绝对化,这样,一个完整的日本被无形中割裂,我们无法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日本认识,导致中国对日本的做法不仅不被日本理解,更不能让国人理解。因此,为了以后少一些不了解,我们还要下大力气研究日本,去看透日本。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京品)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