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前奠基秘闻 >> 阅读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前奠基秘闻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一致决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外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在选举检票时,一致通过了纪念碑文,随即到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碑奠基典礼。在出席代表就位后,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词:“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现在,1949年9月30日,我们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外举行这个纪念碑的奠基典礼。”接着军乐队奏哀乐、全体脱帽默哀,哀毕由毛泽东主席宣读纪念碑碑文,带头执锹掀土,各单位首席代表紧随其后,庄严地奠基了这座开国标志性建筑。
 
关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记载原很清楚,不知何故后来不少说法都有出入,例如一本《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成立纪实》,说是1949年9月30日选举结束,毛主席等新政府领导当选后,才在天安门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还有书称刘少奇也参加了奠基礼——其实,并非如此。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选择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酝酿决议到1958年5月1日正式揭幕,一共花了9年时间,在1953年9月基本完成设计工作时出版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资料》,内页主要是照片和图片,虽然文字较少,但却是最早公开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情况的画册。
 
50多年过去,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经过,这份《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资料》,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第一手材料,比如其中写道:“ …… 在这以前,大家对于纪念碑的主题、形式地点是有不同意见的:譬如在表现形式上,除多数人主张用纪念碑的形式外,有人主张用“亭”,有人主张用“堂”,有人主张用“塔”,有人主张用雕像;在建筑地点上,有人主张放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放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亦有人主张放在西郊八宝山上的。”——可见在开国盛典之前就已经有了树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议,甚至还有不同形式与地点的争论。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创意,应当是许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记载得非常清楚,在彭真市长的领导下,由17个单位组成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持建碑工程,公开广泛地征求设计图案:“先后计收到草案一百四十余种,为了便于选择,曾将收到的图样分成四类:即高而集中的、高而分散的、矮而集中的和矮而分散的,此外还有把碑作到洼地里去,或做成三座门的,无法一一归类。” “经过几次讨论,一致认为要歌颂人民英雄的崇高事业、伟大功勋,应该是高而挺拔的表现。于是从高的方向出发……做了三种图案连同模型送审;并经选出了一种是高的矩形立柱。” 甚至在确定了纪念碑的总体形像后,还出现过一种瞭望台方案:“……在碑身内加个电梯,借供游人登高瞭望,眺览全市。因此又设计了一种瞭望台式的碑头,制成模型,模型的平顶上还加套活动的坡顶,可作比较。” 最后确定的“高而挺拔”的碑式,是从200多个征选方案里筛选出又进行修改而形成的。而纪念碑的装饰设计尤其表达纪念精神的浮雕设计,是先由史学家初选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革命运动”题材,最后经毛主席和周总理审定,然后调集一批画家、雕塑家和石工,到1953年才成立美术创作组来完成指定题材的八面浮雕。
 
有趣的是,1951年国庆节,兴建委员会还曾在天安门广场奠基地点公开征求意见,陈列了一大两小人民英雄纪念碑模型,一个1/5比例尺大的为平顶,整个塔台坐落在三个城门洞的红墙上;两个小的,塔顶一带坡顶、一立群像。展览后,修改设计形成了碑顶为四坡庑殿的新设计“碑身下有须弥座,整个碑立在有栏杆的检阅台上,高台四周有十面浮雕,东西有门,中有陈列室等。”“东西两面有门,由东门入内,经过门厅向北沿石级上检阅台,绕碑身一周,沿石级下台可至陈列室,在陈列室浏览一周,再出西门。”根据这个设计制作的模型,又“在市协商委员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上陈列展览。中央首长同意了大家的意见,乃于一九五二年‘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五周年纪念日正式开工。”
 
可是在开工后,已经确定的带有检阅台和陈列室的方案又被推翻,“取消了由旁门曲折而上的检阅台和台身内部很不开展、目的性又不很明显的陈列室。”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791个字符
作者:何季民 来源:凤凰网历史频道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