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康熙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 阅读

康熙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在这期间(按,应为1722年12月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正在历代乡间御苑——海子(行猎)的陛下,突然感染炎症。由于气候不同,这种病在中国北方并不像在意大利南方那样流行……由于患病,皇帝返回被称为海淀的畅春园。一两天后,欧洲人(指传教士们)来到这里,对皇帝的健康状况表示问候……
 
1722年12月20日,在我们居住的(佟)国舅(位于畅春园附近的)别墅中吃过晚餐,我正与安吉洛神甫聊天。突然,仿佛是从畅春园内,传来阵阵嘈杂声音,低沉混乱,不同寻常。基于对国情民风的了解,我立即锁上房门,告诉同伴:出现这种情况,或是皇帝死了,否则便是京城发生了叛乱。为了摸清叛乱的原因,我登上住所墙头,只见一条通衢蜿蜒墙下。我惊讶地看到,无数骑兵在往四面八方狂奔,相互之间并不说活。观察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听到步行的人们说,康熙皇帝死了。我随后被告知,当御医们宣布无法救治时,他指定第四子雍正做为继承人。雍正立即实施统治,人们无不服从。这位新帝首先关心的事情之一,是给他死去的父亲穿衣。当夜,他骑马而行,兄弟、孩子及戚属们跟随着,在无数佩戴出鞘利剑的士兵护卫下,将其父亲的尸体运回紫禁城。”
 
综合上述汉文、满文、英文等六则材料,可以看出:
 
康熙六十一年冬,年已69岁、长期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康熙帝,在经过长达数月的巡视塞外、木兰秋狝后,未等体力恢复,又赴南苑行围,以致相当疲惫。十一月初六日,仍勉强支持,在南苑召见皇四子胤禛、宗室延信等奉命查勘通州等处粮仓的大臣,面听奏报。当晚,大风骤起,气温突降,未在室内的康熙帝随即受寒而病倒。其所患“炎症”,可能是指肺炎。因发病迅猛,第二天(十一月初七)便于南苑返回畅春园。
 
由于临近冬至(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帝需要“静养斋戒”,加之身体欠安,故对王公大臣概不接见。根据马国贤的回忆所披露的情况看,传教士们虽赴畅春园问候,也未能见到康熙帝本人。此外,按照定例,“斋戒”期间,“宫眷不教轻涉足,大家今日住斋宫”,枝巢子撰注:《清宫词》,卷下,1941年手录稿本。所以,妃嫔们大约并未与他同在一处。
 
静养期间,他的病情一度好转。然而十一月十三日晚戌刻(七时至九时),正当人们用晚饭之际,康熙帝猝然去世。直接死因,可能是由肺炎引起心脑血管病突发。对于年迈者而言,这种并发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即使在医疗技术相当先进的今日,也屡见不鲜。因事出突然,人们较为慌乱,四处戒备,如大敌当前。
 
马国贤随即得知,当御医宣布病人不治时,康熙帝指定皇四子胤禛做为继承人。此说似与情理不合。
 
若非“身为天下主”的特殊病人处于深度昏迷中,气若游丝,随时可能故去,御医便无可能出此断言。退一步讲,即使康熙帝确已至此,只要一息尚存,御医不会声称皇帝已无救治之望,惟有在确认康熙帝故去后,宣布皇帝宾天之事。然而,如果康熙帝确已垂危,处于生死之瞬间,他又何能听到御医所说无可救治之言,其后再宣布传位一事?事实上,若是心脑血管病突发,患者往往神志不清,不能言语,危重者更有可能不及救治而亡。
 
马国贤所闻康熙帝去世之际情况,是雍正帝继位后仓促炮制的说法。紧急之中向朝野上下作此说明,难免存在漏洞,无法自圆其说。
 
文章摘自《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作者:杨珍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827个字符
作者:杨 珍 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