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明清清肃吏治的努力为什么均告失败? >> 阅读

明清清肃吏治的努力为什么均告失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三是建立一套严密的监控系统。
 
  《阅微草堂笔记》中鬼神狐怪建立的道德监控系统极其严密、细致,勘察准确,可谓洞察秋毫。如某孝廉而无廉耻,贪慕美色,邀请来的却是黑陋可憎的白发老狐;同卷中的另一个候补官员遭遇与此孝廉类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不过挨了几下飞来的瓦片,后者遇到的是个真正的老妇人,事情败露后让人们笑弯了腰(如是我闻一)。有的官员因为受到鬼神保佑逃过了灾难,马上因此而联想到“既在在处处有鬼神护持,自必在在处处有鬼神鉴察”(滦阳消夏录六)。作品有时则让冥吏直接告戒官员:“冥司断狱,惟以有心无心别善恶”,不要知错犯错(姑妄听之二)。还让人们看到,以冥间心镜可以照彻各种内心世界:“……回顾其影,则皆岸然道貌也。”并言“大抵名愈高则责愈严”(如是我闻一)。
 
  《如是我闻(二)》有一篇描述神灵查验一郡人的善恶,论断公明果决,取舍标准清楚,遇疑案则根据实际情况反复研究,实在无法裁决也不贸然判断,“此事出入颇重大,请命于天曹可矣”,总之决不敷衍了事。冥官应该是执法公正的典范了,对无耻之徒怒叱,判决果断,惩治的程度亦极有震慑力,决不徇私情,例如(如是我闻二)。
 
  尽管作者对吏治腐败给予了批判和揭露,但贯穿作品始终的则是姑息迁就的原则。如有一孝廉吝啬无人情,置亲人生死冷暖而不顾,作者对其因吝啬敛财所遭遇的种种不幸一再称快,但取其事后“愧不见客”称“足为善”,(如是我闻四),因而原谅了他。《如是我闻(四)》中 就一“巨公”在佛祖生日时礼忏放生一事议论,认为虽不能因为限定某月某日如何便为善人、廉吏,但既有此举,“不愈于全不持乎?”再如写到一个昏官没有仔细审案,仅仅以滴血相验就断案。但作者突然又提出因果报应,认为其中有某种神秘的原因驱使县令这么做(槐西杂志一),有袒护之嫌。作品希望后来者引起足够重视:
 
  某公生前为县令,怕影响仕途升迁,曲意掩盖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贻害百姓多年,死后灵魂被拘,托梦给门生,吁请蠲除当年所定租粮,有“则我得重入转轮”云云(槐西杂志一)。在作者看来,一顶官帽到手,已经通过“身、言、书、判”等德与才的严格挑选,就证明道德修炼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能为官是因为“有禄相”,连野鬼也没有资格侵犯(槐西杂志四)。这是官吏在获得官位之前的道德积蓄,只要就此警惕,稍加注意,有所畏惧,仍然有资格统治百姓。
 
  但这只是作者的一相情愿。在实际生活中,伦理教化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用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不仅是事后诸葛亮,而且治标不治本,作品并没有找到彻底铲除吏治腐败的根本妙方。
 
  出于上述原因,《阅微草堂笔记》所表达的是人们对贪官污吏普遍的愤怒,作者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却过于平静漠然,如同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作者生活的乾隆后期,吏治败坏,贪污盛行,臭名昭著却深受乾隆宠信的大贪官和 的贪赃枉法正是在这个时期大行其道,作者拘于明哲保身和其他一些原因,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并没有将吏治腐败的真实状况公诸于众,而只是写了一些细枝末节的故事,作品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从鼠穴壁下谈起,“方其坏人之屋,以广己之宅,殆忘其宅之托于屋也耶?”以同理喻害人害己的权臣(槐西杂志一)。讲述明朝历史,明朝末年的惨状,原因为“官吏率贪虐,绅士率暴横,民俗亦率奸盗诈伪”,吏治腐败造成的结果,“下伏怨毒,上干神怒,积百年怨愤之气,而发之一朝”(槐西杂志一),有危机感,但没有充分揭示吏治腐败的危害。
 
  作品描述冥官判断阳间官员忠奸勤惰快速而准确,考绩制度严密,即便是战场上敌我混战场面纷乱、生死之念倏忽瞬间,也能逐一分别记录在册。再如某县令数年享用奢华,因“禄尽”而殁。身为政府官员生活奢靡却由冥间实施惩处,这本身就是对现行吏治监督制度的揭露,类似的还有,新得官者祭祀祖先,受祭者“颜色惨沮,如欲下泪”,此人到官不久即伏法,表明官吏德行审查制度的漏洞(如是我闻四)。
 
  作品只是罗列吏治腐败的现象,没有揭露吏治腐败是传统封建政治模式的必然产物;没有挖掘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自然也就不可能提供铲除和根治腐败的方法;古代中国,吏治腐败是从未得到过真正解决的问题,因为皇权专制下的封建官僚统治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作品尽管不无认真地思考和讨论了这个问题,但也终归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表层,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也是历史的局限。
 
  由此看来,并非是杀几个贪官污吏那么简单。无论是惩处一些贪官污吏还是启用酷刑震慑,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都不能阻挡明清王朝走向衰败的命运。
 
  人们只能看到瞬间的事情却不到过于缓慢的事情:墙皮黄了,漆柱旧了,时光一点点地偷走了人们的信念乃至生命。几百年一个轮回的朝代,就是在这种缓慢中不知不觉地死亡。官僚们成为职业贪污犯,盗空了国库,装饱了私囊。与面黄肌瘦的灾民形成对比,他们油光可鉴的面孔以及挺出一尺的肚皮便是他们行为的最精确注解和躲避不了的证据。说起来官员们也并不希望他们的朝廷土崩瓦解,那样他们岂不是失去了安身立命的依靠?然而当他们捧回光闪闪的黄金的时候,他们谁也顾不了那么多,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加速着瓦解的过程。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惆怅》中说:“这些年许多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腐败之所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因为制度不健全,让人钻了空子。因此应该加快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这当然并不错。但如果以为只要有了完善健全的制度就万事大吉,却未免过于乐观。在我看来,再好的制度也只是“术”,不是“道”。“道”不变,变“术”是没有用的。而且,说得悲观一点,只怕是制度越严密,腐败就越严重。或许有人会说,这还是因为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这话没错。但是,再完善再健全的制度,也是靠人来执行的。人不变,制度再好也没有用。最后的结果,恐怕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防不胜防。中国人在这方面,可是积累了上千年的经验。
 
  由此可见,一个司法、舆论都依附于行政的国家是永远解决不了腐败问题的。自己不能监督自己这是铁的规律,违犯了这个规律就是触到了死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388个字符
作者:无为而治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