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太平天国后期军师李世贤为何成了“隐形人”? >> 阅读

太平天国后期军师李世贤为何成了“隐形人”?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所谓“隐形人”,是指明明角色很重要、很关键,偏偏“人气”和身份极不相称的人。如果说,太平天国核心层里,前期最神秘的隐形人是胡以晄,那么,后期最神秘的隐形人,非李世贤莫属。
 
都说太平天国滥封官爵,高干不值钱,但有一个职务他们从来没滥封过:军师。1856年天京事变以前,连死去带活着的,军师一共才四位,连石达开都当不上;1856年后,能封上军师的也就石达开、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六位,外加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的继承人挂名,活跃于政治、军事前台的,经常只有三四人,地位不可谓不重要。这样重要的人物,知名度却不相称,信息量也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熟悉太平天国史事的朋友也许会说,杨辅清也是军师啊,人气和知名度不是比李世贤还差?这话是没错,可杨辅清中间脱离过一段,全盛时也不过号称十万人马,连块稳当点儿的地盘都没有,而李世贤不但坐拥几十万大军,一度是浙南、苏南几十座大小城池的主人,更是天京失陷后太平军实际上的主心骨、全军统帅,他在金华的王府至今保存完好,恐怕是太平天国军师一级王府中保存最好的(南京的瞻园号称“东王府”,其实杨秀清只住了三天)。
 
就这么一位叱诧风云的人物,却始终有些“边缘化”:太平天国官方文书除了惯例的诏书列衔和天历献历奏,提到李世贤的并不多;清军方面,一直和他正面对敌的左宗棠,搜集他的情报也不如浙北李秀成部来得翔实,《李世贤密札》这样的山寨文书就更不用说了。民国以降,太平军逐渐成了正面形象,可李世贤依旧不受待见,《洪秀全演义》什么的对他着墨甚少,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李世贤只在杨秀清下令破江南大营时被提了一下名字,连个脸都没露,《忠王李秀成》是写他堂哥的戏,可他连名字都没被提到过。建国后拍的几部和太平天国有关的影视剧,只有《太平天国》里能找到他的身影,可这位堂堂大将,却总是被安排跑些可有可无的龙套,几十万大军、半个省地盘,都仿佛不存在一般,实在腻味得不行。
 
其实李世贤可不是个腻味人物,恰相反,他是太平天国少有的爽快人。
 
地地道道的“外将”
 
和堂哥李秀成不一样,李世贤是地地道道的“外将”。
 
他也是在辛开元年(1851年)八月,太平军萧朝贵部经过家乡、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时,和全家一同入伍的,李秀成入伍时已有近30岁,李世贤是他堂弟,应是25岁左右的小伙子。
 
他跟着大军进永安、出广西、下武昌、破南京,并没有什么特别纪录留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于他而言也没有特别意义,因为他在天王洪秀全进城前的一天(1853年8月28日)随殿左一指挥罗大纲、木一总制吴如孝去打镇江,而后一待就是差不多4年。
 
镇江是天京东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破江南、江北大营的大战,最初就是围绕镇江的争夺展开的,这座敌后孤城坚守如此之久,在军事角度是一个奇迹。
 
但对于把守镇江城的各级将领而言,就未必是什么好事:总在一个远离朝廷的地方呆着,既不容易被“上面”赏识,也难有立大功的机会,提拔起来就要慢得多。原本地位不低、资历也很老的吴如孝,做总制的时候李秀成还是圣兵,陈玉成还是连圣兵都不算的牌尾,可1856年夏天,秦日纲带领陈玉成、李秀成等来救镇江时,陈、李都当了正牌丞相,“官居极品”,而镇江城主将吴如孝却只顶替了前任罗大纲的殿左五检点,变成了陈、李的下级,他手下的主要将领谢锦章、覃熙章等只是指挥、将军,名不见经传的李世贤官职未能流传,但肯定不会比将军更高,连高干都算不上。
 
天京事变不仅是太平天国、也是许多太平天国人物命运的转折,由于大量骨干死于这场浩劫,太平天国人才匮乏,不得不启用大批后起之秀,李世贤的堂哥李秀成因为在救镇江、反攻皖北的杰出表现,被先后提拔为地官正丞相、合天侯,而一直在镇江当一颗默默无闻螺丝钉的李世贤也得到了出头机会,被从镇江选拔出来,派去芜湖镇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这应该是1856年底或1857年初的事。
 
这年九月,镇江再次告急,洪秀全派哥哥安王洪仁发领衔赴援,刚刚被提拔不久的李世贤受命担任洪仁发的先锋。这是被称为“无能”、“庸鄙”的洪仁发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上阵,能当他的先锋,想必是被认为很能打的(因为洪仁发很不能打),可见此时李世贤已小有名气。
 
不过李世贤再能打,摊上一个庸碌的主帅,和众寡悬殊的战场形势,也是没咒念,他们不但没能救得了镇江,自己反倒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好在李秀成这时也受命赶来救场,虽没能给镇江解围,好歹把洪仁发、李世贤,连同突围到高资的吴如孝镇江守军,一股脑救回了天京。
 
也不知是否跟天京无缘,注定做一辈子外将,回到天京后,安王洪仁发削去王爵,回家养老;李秀成被任命为副掌率,留在朝中辅政,李世贤却再度被赶回芜湖,继续为天京城把守西大门。
 
这时他的官爵,据李秀成后来回忆,是侍天福,却不记得是哪一年的职务,照理说这个职务应该是1858年前后获得的,因为他不可能官做得比李秀成更大,而后者到1858年初才是个侯爵,比福爵低三级。
 
由于逼走了石达开,加上人才丧失,1857年至1858年的太平天国版图日蹙,天京城也重新被围上了,情况甚至比1856年还要糟:当年太平天国有镇江、瓜洲、句容、溧水等外围据点,有安徽、江西、湖北大片后勤基地,而如今却只剩下安徽沿江的一小片地盘,其余都已落入清军手中。李秀成不得不恳请洪秀全,允许他出城设法解围,戊午八年(1858年)二月,他从天京出发,第二天就来到芜湖,第一个和堂弟李世贤交换意见。
 
两人最初的计划是,李秀成打江北,李世贤打江南,两人成犄角之势,可二李的兵力都很单薄,结果江北的李秀成陷入苦战,江南的李世贤虽然屡屡在野战中打败清廷大将邓绍良、周天受,却很难开创出更好的局面。
 
改弦更张的李秀成在这年六月发起枞阳大会,与陈玉成、韦俊等各路太平军外将达成联合作战的协议,李世贤也暂时离开皖南,赴江北配合堂兄作战,取得了收复庐州、三破扬州,和二破江北大营的胜利,他的职务也被提升为左军主将侍天义,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一级统帅。
 
羽翼渐丰的李世贤似乎并不打算总充当堂兄的配角,这年九月,他渡过长江,取道溧水重返皖南。
 
此时翼王石达开正经营浙江,皖南清军饷道被切断,军心浮动,李世贤抓住时机,接连发动会战,先后击败清江南提督郑魁士部,全歼浙江提督邓绍良部,取得了湾沚大捷的胜利,杀死了清廷悍将邓绍良和郑魁士部将、通永镇总兵戴文英。然而就在戊午八年底,韦俊叛降清廷,加上石达开部远征福建,皖南局面出现反复,李世贤也陷入苦战。
 
尽管如此,湾沚大捷还是太平天国中期屈指可数的漂亮歼灭战,更难得的是,和大多数歼灭战太平军倚多为胜、习惯召集几路联军对敌不同,此役李世贤孤军奋战,而清廷反倒集中了几路人马,胜利自然更为难得。然而和同期的担子-乌衣之战、官亭长城之战,以及著名的三河大捷相比,湾沚大捷很少为历史专业以外的人士所熟知,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皖南是次要战场,无需投注太多关注吧。
 
不过就事论事,这次洪秀全的赏罚还是分明的:己未九年(1859年)秋,继堂兄李秀成封为忠王后,李世贤也被封为忠正京卫军侍王雄千岁,成为1859年太平天国重新封王后的第四位王爵(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石达开的王爵是原先就有的)。
 
这年十二月二十日,堂兄李秀成再次从天京兜了个大圈子,悄悄进了李世贤的芜湖城,两人一待就是十多天。
 
李秀成出京的目的,还是解天京之围,他最先想到的自然还是堂弟李世贤,想出的计策,是“围魏救赵”,佯攻杭州,引诱江南大营分兵,然后迅速回师解围。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840个字符
作者:陶短房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