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他为慈禧作辩护:历史属刺猬,越近越看不清 >> 阅读

他为慈禧作辩护:历史属刺猬,越近越看不清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一个美而多金的女子焦急地站在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问:“今晚要过河,哪个来背我嘛?”黑暗中响起了无数的声音:“还不是我来背你嘛!”夜色如墨,掩盖了这些人的真正面容。这个美而多金的女子,名叫“中华”,她将开始一段怎样的暗夜行程……中国近代改革史或许就是一部“石头记”,一部有关一个民族摸着石头过河的记录。
 
撰写“石头记”(《国运1909 :清帝国的改革突围》)的人名叫雪珥,他并非历史学家,而是历史“拾荒者”。他远在澳大利亚经商,据说服装品牌居澳洲“前三甲”,但其文字作品却在中国民间风行。他在浩如烟海的国外媒体报道中寻找中国的影子,因而拥有了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中国近代史。
 
有人说,他“美化”了昏庸的晚清;也有人说,他笔下的历史,比教科书更贴近真相。
 
为历史“杀毒”:“肯定”慈禧,“否定”康梁
 
记者:拿到你这本《国运1909》,我看到了很多跟历史教科书截然相反的观点,例如,对慈禧太后的肯定、对康梁的否定等。
 
雪珥:历史是属刺猬的,越近的越看不清。晚清历史在发生的那一刻,就同步被篡改。植入这个“木马病毒”的,起初是那些自称的改革家们,康有为和梁启超师徒,然后就是一大串的革命宣传家。康梁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的抹黑宣传先河,中国历史上不乏小人,刘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在康梁面前,他也只能被PK下去。康梁为自己营造了虚幻的形象,顺带将晚清历史改造成了一部小说,最为著名的就是伪造了大清中央有两个司令部的神话,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安上了两条不同的政治路线,以便自抬身价,将“职业反对派”这个饭碗捧得更好、吃得更香甜。没有任何坚实的史料来支持他们的说法(后世以讹传讹、循环自证的不算),倒是有个基本的逻辑很少有人去考虑:太后太后,那就是皇帝的妈,太后再专权,那也必须是儿子还在位,儿子都不是皇帝了,太后还能是太后吗?从这点上讲,与光绪皇帝的利益最为一致的,就是慈禧太后。晚清的改革,开创中国历史先河,如果慈禧太后果然是个颟顸的保守派,又果然是个权力欲很强而且也成功地拿到了权柄的女人,那怎么还会可能有改革呢?反证推理后,我们就只能说,在晚清改革实际进展的前提下,通常安在慈禧头上的“保守派”与“实权派”这两个定位,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她是保守者,她必定是无权阻挠改革;如果她是实权者,她就必定没有去阻挠改革。梁启超在晚年就很直率地承认,当年的文字都是宣传用的,不可信,不可当作信史。
 
为史料“解锁”真实:多多益善、中立解读
 
记者:得到不同历史观点的前提是看到更多不同的历史资料,在写作过程中,你的资料来源是什么?书中选用了一些国外媒体的资料照片,如何发掘在浩如烟海的国外媒体关于清王朝的报道?
 
雪珥: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面,它也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真实”,两个基本点就是“多多益善”及“中立解读”。有一些曾经长期被史学界运用的材料,是假的,比如两个英国人写的《慈禧外记》,1976年就已经确认为假,但国内学界还在运用,今年甚至还有家出版社重新组织翻译出版,但在前言后记并没有提到这只能当作小说来阅读,相反还是大张旗鼓地宣扬这本书在史学上如何有价值。我们对于慈禧乃至晚清一些基本史实的歪曲,基本上根源于此,当然还有康梁师徒的歪曲性宣传。
 
在“多多益善”方面,我可能比国内同道较为便利,我私人收藏和积累了一些海外史料,包括《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以及十多种美国主要报纸、刊物上有关晚清的报道、述评等,以及一些当事人的日记、笔记,西方外交乃至军事谍报部门的中国情报。“中立解读”,就是不能戴着任何有色眼镜去看,尤其是对那些所谓有定论的史料,往往越有定论的史料,越能读出新意,因为之前的“定论”是被某种力量强加的。比较典型的,如所谓的慈禧太后对11国宣战诏书,这是研究义和团、八国联军乃至慈禧太后的关键史料,但只要静心查看,那根本就是一份中央内部文件而已,中国从来就没有对任何国家宣战,也没有任何国家在庚子年对中国宣战。弄清这点十分关键,正因为在国际法上,中外从未处于战争状态,列强的军事行动,其本质是一次国际维和行动(尽管他们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因此,东南地区才能宣布“中立”,辛丑条约谈判时,才能只赔款不割地。只有弄清这个基本史实,慈禧太后才能从那个歇斯底里的、为了个人权力不惜牺牲国家的恶魔形象中还原其本来面目。
 
海外媒体关于晚清的报道,的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信息查找方面,没有更多的捷径,只能下苦功夫、死功夫,多读多看。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比如《纽约时报》就出了全套的档案光碟,检索起来就容易多了,当然,价格很贵。基本功还是需要日积月累,熟悉基本史实,才能找到相应的文献,否则连一些人名地名都弄不清楚拼法,容易遗漏。
 
记者:相对于国内的史料,你在国外见到的关于晚清的史料有何不同?
 
雪珥:我将海外的资料,分成两类,一类是基本史料,如当时的报道、当事人的回忆录、各国驻华外交官的报告等,另一类是史论,海外学者们对某一事件或某段历史的评价。这两部分有交集,一些年代古远的史论,本身也成为珍贵的史料,比如李鸿章的外文传记,我已经收集到了十多种,最早的成书于1896年,这即使从版本学的意义上,也有着卓越的史料价值。
 
这些海外史料和史论,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思考方式。我最早接触日本史料时,很震撼地发现他们总是称自己为神州、中华,而在甲午战争中,日军发布的文告,都是号召中国人起来,推翻满清这个外来的侵略者。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009个字符
作者:狄蕊红 来源:《华商报》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