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失去了面对生活的真诚和勇气,60年文学史该如何书写? >> 阅读

失去了面对生活的真诚和勇气,60年文学史该如何书写?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新中国60年文学成就展
 
 
  继王蒙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宣告中国是“文学大国”,当今“中国文学处于最好的时候”之后,陈晓明在一次汉学家会议上发言,重申“中国文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观点。为此,评论蜂起,乃因兹事体大,关系到一个60年文学史如何书写的问题。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实际上,毋宁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低度”,这里完全可以从文化传统、人文教育、语言环境、出版机制等方面找到根据。判断“高度”与“低度”的重要指标是作品,当今几大文类的作品,总体上并未超越三四十年代的成就。
 
  当我们讨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历史时,是不能不讨论传统、制度、时代条件的。这里不妨借用一个极端的例子,这样,可以把政治文化制度对于铸造一代文学的重要性看得更清楚些。
 
  被阿伦特以“极权主义国家”并称的纳粹德国和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有头脑的作家,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被禁锢、被驱逐、被消灭的命运。在德国,仅有的优秀作品是由托马斯·曼、伯特·布莱希特等流亡作家写出来的,这些作家有理由认为,是他们“一小撮”国家之敌,保存了对真正的德国文化的记忆。苏联早期的文学确实相当活跃,其实,“白银时代”的作家,在他们带着旧日的行装进入黑铁时代之后,已经找不到自己的语言,或者如勃洛克、别雷郁郁以终,或者被“捕狼的猎犬”害死,如古米廖夫、曼德尔施塔姆。许多作家被迫流亡国外,情况恰如女诗人吉皮多斯说的,整个俄国文学都流到国外去了。
 
  制度不但可以迫害作家,禁止和限制出版,还可以构成无形的压力控制人的灵魂,扭曲心灵,扼杀个性,内化为一种奴隶精神:卑怯、顺从、麻痹,死气沉沉。所以,只要存在专制的条件,无反抗而奢谈自由或自由主义是虚伪的。人文精神所以变得重要就在这里。由于它构成为一种思想背景,致使人们获得觉悟和自由反抗的资源。人文精神需要世代的培养,在这期间,知识分子的作用是主要的。如果问,苏联为什么还可以出现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就因为俄国有一个人道主义传统,有一个知识分子谱系的存在。虽然,他们的主要作品是在国外发表的,但是他们的心一直紧贴着俄罗斯大地;他们并非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知识分子团队中的一员。这些知识分子以热爱祖国和人民,勇于自我牺牲著称于世;这种精神内质,与东正教哲学有着深隐的关联。
 
  伯林称俄国知识分子是“一支自觉的军队”。鲁迅多次强调指出,中国没有俄国式的知识分子。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太长,这个老帝国培育了传统文人的依附性和逃避性,结果产生了“廊庙文学”和“山林文学”,没有“人民文学”;所谓民间文学,同样渗透了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毒素,保留了大量糟粕。人文主义传统的空缺,先天性不足,对中国文学来说是极其不幸的。
 
  五四时代发生“文学革命”,最明显的标志是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语言因适应现代生活而拥有生命的活力。而灵魂的再造,即西方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引进,使新生的中国文学具备了世界性和现代性的因素。以鲁迅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作家”,不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精神状态,破坏偶像,反叛传统,解放个性,达致空前绝后的自由。就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产生了小说《阿Q正传》,诗集《女神》、《死水》,戏剧《雷雨》、《日出》,以及《野草》,许多一流的散文。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国民党确立“一党专政”,但是毕竟在形式上统一中国,来不及彻底改变思想文化包括文学的多元格局;就是说,作家个体或团体,仍然得以保留一定的自由独立的空间。正如我们看见的,此后二十年间,茅盾、丁玲、老舍、巴金、萧红、沈从文、师陀、艾青、穆旦等,都各自贡献了一批优秀的作品。随着政党国家的独裁手段的有效实施,作家继五四之后出现新的分化:或者向左,或者向右。左翼作家的反抗性、革命性不应遭到贬抑,但是,他们大多自觉地使作品意识形态化,本质上是现代语境中的“文以载道”,作品比较粗糙。右翼作家依附权门,歌功颂德,毫无创造力可言。此外一些貌似“中立”的作家,却往往呈现出脱离现实的倾向,追求超脱、闲逸和文本的精致化,从中很可以看出士大夫阶级的有害的遗传。
 
  中共管制下的延安地区所呈现的是另一种文学景观。它是反精英、反独异、反优雅的,内容方面,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形式模拟民间的说说唱唱,即所谓“民族形式”。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维度展开,成为日后中国文学的前奏。
 
  五四新文学颠覆了旧文学的形式系统,但是在精神上,却难以摆脱专制主义母体的纠缠。传统并不因反传统而轻易退隐,反倒常常借了现代的衣装华丽登场。
 
  1949年以后,中国文学在“统一”的框架下运作,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作家统一身份,统一思想和行动。他们原本作为自由职业者存在,此时,全部成为“公家人”、“单位人”,没有人可以游离组织而存在。各级作家协会行政化,等级化。出版机构国有化,而且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以确保“舆论一律”。与日常化治理相结合,从1951年文艺整风开始,政治运动不断,都是以知识分子的彻底改造为目的的。
 
  在作家队伍中,郭沫若、茅盾、曹禺等极少数成为领导者,基本上终止了写作。沈从文意欲创作而不能,曾因思虑过甚而一度致疯,并自杀过,后来从事文物研究,直到终老。胡风、路翎、丁玲、艾青、穆旦等大批天才的、富有经验的作家先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和“右派分子”,连在红旗下培养出来的一批青年作者如邵燕祥、白桦、王蒙等,也被划为右派分子,遭到监禁、流放,长期从事劳役,无法获得正常的写作条件。这种对人才的摧残和浪费,世所罕见。
 
  从柳青的《创业史》、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和后来姚雪垠的《李自成》看,作者都是非常成熟的小说家,拥有很强的驾驭艺术的能力;然而,这些作品,包括一批“革命历史小说”,所谓“红色经典”,大体上是按照党的政策意图,或者意识形态的结论进行叙述的。《创业史》、《青春之歌》等出版后,作者不得不在群众批判和潜批判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以期适合新的形势。郭沫若、巴金、曹禺等都曾对自己的旧作进行反复修改,这些改动,明显出于政治上的防范意识。在阶级斗争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作家的独立个性、思想和尊严,无疑受到了严重的遏制。
 
  文化大革命,正是从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揭开序幕的。1966年以后,大批作家被关进“牛棚”,迁往“干校”,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出版一度陷于停顿,文学刊物销声匿迹,唯红宝书风行一时。在此期间,大力提倡集体创作,“三突出”成了创作律令,“三结合”充作写作班子,全国“一个作家八个戏”,局面之萧条可以想见。应当看到,文化大革命并非空穴来风,它只是把意识形态专政推向极致而已。文革结束后三年,文学形态仍然不见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也可视作历史惯性推移所致。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374个字符
作者:林贤治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