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冲冠一怒:明末吴三桂投降清朝究竟是为何? >> 阅读

冲冠一怒:明末吴三桂投降清朝究竟是为何?

作者:张 程 来源:新浪读书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7日 点击数: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文献记载京城北京的天气是“飞沙咫尺不见,日无光”。沙尘暴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呼啸,肆虐着无人可挡。许多官员都精通天象,以为这是不祥之兆。有官员占卜一卦,卦文上说,将有暴兵破城之灾。没几日,凤阳祖陵发生了地震。初九,兵部收到“大顺皇帝”李自成派人送来的文书。李自成宣称如果明朝不同意对他裂土而治,崇祯帝和他平起并坐,农民军就要对北京城发动总攻。
 
  崇祯皇帝朱由检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最后通牒。
 
  从新年开始,崇祯皇帝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但是面对咄咄逼人的农民军,他手中的牌并不多了。明朝在南方有旧都南京,崇祯皇帝可以迁都南京,但他害怕承担丧失北方领土的罪责。剩下的就只有困守北京了。但是怎么守呢?崇祯皇帝最大的王牌就是东北宁远总兵官吴三桂。吴三桂手里有一支人数超过一万人的铁骑。这是明朝赖以抵抗东北清朝势力的钢铁长城。正因为如此,关宁铁骑经历战火洗礼,战斗力强大,非关内军队可比;也正因为如此,崇祯皇帝犹豫是否要调吴三桂回师,让失去抵抗的清朝骑兵涌入关内。
 
  对于吴三桂,崇祯皇帝绝对信任。吴三桂出身将门,家族世代在关东服役,父亲吴襄、舅家祖大寿都是一代名将。朝廷对吴家恩重如山,吴襄被提拔为兵部侍郎,退休后在京城安享晚年。吴三桂更是年纪轻轻就被崇祯皇帝提拔为将,赋予重任,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趋势。崇祯的问题是:现在要不要召唤吴三桂回京勤王?
 
  几天后,李自成对北京城完成了合围。当天,“黄沙障天,忽而凄风苦雨,良久,冰雹雷电交至,人情愈加惶惑。”崇祯已经顾不上抵抗关外的清朝铁骑了,十万火急地令山海关沿线明军撤入关内勤王。
 
  拿到圣旨,吴三桂唯有苦笑。在他看来,回军勤王的最佳机会已经错过了。放弃关外可以,勤王也可以,但并不是说想回军就能回军的。关宁铁骑官兵基本是辽东人士,现在要全军调拨北京,光动员就需要几日时间。再说,吴三桂所部是明朝长城沿线各州县的依靠,现在要撤退了,必然引起骚动。关外各州县官府百姓知道消息后都乱哄哄地要随军撤退回关31 内——他们不希望无依无靠,更不愿意成为拖着辫子的满洲人的奴隶。结果,吴三桂所部的关宁铁骑,裹挟着辽东大小官员、官役、百姓,共约十万人,缓缓南撤。吴三桂的大部队撤进山海关后,逐步南移至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日益接近北京城了。
 
  遗憾的是,李自成抢在吴三桂之前进入了北京城。3月18日,农民军对北京发起总攻。一夜之间,北京外城就被攻破。19日,李自成率军从承天门进入北京城。对吴家恩重如山,对吴三桂寄予厚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跑到煤山(今景山),悲凉地上吊了。
 
  大明王朝结束了,一个新王朝的建立还需要多少时间呢?
 
  当时,天下的局势是这样的:在占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京城的大顺国李自成势力、在盛京已经称帝建立清朝的满族势力、在南方的明朝残留势力和张献忠等其他农民起义军之间,李自成是公认的新王朝皇帝的头号热门人选,他的大顺朝也正在招降纳叛,接收江山。但是清王朝的大军具有同李自成争夺天下的实力。而阻隔在两者之间的就是吴三桂那一大摊子人。
 
  原本成不了一方势力的吴三桂,因为特殊的情势,成为平衡天平的关键筹码。
 
  吴三桂听到崇祯皇帝上吊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号啕大哭,为崇祯皇帝发丧,而是思考如何自保——因为他是一个成熟务实的政治家。南方是如日中天的李自成大军,吴三桂首先考虑要避免与李自成作战。鉴于部队战线拉得过长,吴三桂马上命令部队收缩集中,然后裹挟着官民,北撤到山海关。山海关,扼守辽东走廊,控制着关内和东北的交通要道。到了这里,吴三桂无路可退了。他很迷茫:如何与李自成相处呢?
 
  而就在关内大乱的同时,掌握清朝实权的多尔衮乘机收取了关外地区,并决定大举伐明。清朝的思路是清晰的,四个字:趁火打劫。他决定趁明王朝自顾不暇,能捞多少好处就捞多少。清朝没有想到,明朝那么不经打,四月初就得知了大顺军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
 
  多尔衮马上决定“扩大趁火打劫的规模”,其中的关键是要在大顺军立住脚跟之前,迅速出兵。这还是一个强盗计划。多尔衮之所以没有更大的野心,比如占领原来明朝的华北地区或者干脆取明朝而代之,是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新成立的清朝具有那样的实力。与地上数千里、人口千万计的明朝比起来,清朝偏居辽东一隅、人口不满百万,它与明朝的战争就像老鼠与大象的战争。老鼠能吞掉大象吗?多尔衮不相信。多尔衮命令国内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全部强迫从军,几天后就匆忙“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时间就是胜利啊,赶紧趁关内的汉人新王朝建立前多去攻城略地、抢占人口。
 
  后来有人说,当时清朝就立志要灭亡明朝,统一中国。我觉得,这样的计划肯定会吓多尔衮好几跳的。也许,清朝的统治者有统一中国的大志,但是当时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一次仓促的起兵能够一战定乾坤。而阻挡着他们去路的吴三桂,也根本没有与清朝接洽——多尔衮也没派人与吴三桂接洽。他们是夙敌,多次在战场上杀红了眼。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很厉害,如果与它纠缠,清朝大军就达不到趁火打劫的目的了。所以,多尔衮采取了降清的原明朝大学士洪承畴的建议,避开山海关,计划在蓟州、密云之间挖开长城,攻入关内掠夺。于是,清朝大军朝着山海关以西进军。这时,历史送给了多尔衮一个巨大的机遇:山海关的大门敞开了。
 
  大门是吴三桂自己打开的。为什么历史会发生如此戏剧化的转折呢?吴三桂换了一副脑子了吗?有关吴三桂献关降清的最权威记载是《明史》:“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