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学人春秋>>正文内容
托尔斯泰之死:为追寻心灵的家而出走 >> 阅读

托尔斯泰之死:为追寻心灵的家而出走

作者:吕 峥 来源:《文史参考》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3日 点击数: ( 字体: )

分享按钮

 

  【导读】一百年前的11月20日,俄国阿斯塔波沃火车站,怀揣着69卢布、在82岁高龄时毅然离家出走的托尔斯泰不幸因风寒感染肺炎,在此与世长辞……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出身贵族。创作过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少年》 《青年》。1856年,他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1863年至1899年,他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及地主和农民间的矛盾,描绘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引起巨大轰动。
 
  列宁称他为伟人,屠格涅夫说他是怪人,他说自己是个“令人生厌的糟老头”。著名媒体人苏沃宁的话点出了他在当时俄国的分量:“我们有两个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托尔斯泰。他们谁更强大?尼古拉二世拿托尔斯泰无可奈何,无法撼动后者头顶的王冠,但托尔斯泰却令尼古拉二世的王冠和王朝摇摇欲坠……”
 
  被无数崇拜者视为圣人的托尔斯泰,年轻时却酗酒赌博、沉迷性爱甚至感染性病,33岁迎娶比他小16岁的索菲娅时,还将自己的性爱日记给对方阅读。但耽于声色的他在老年却成了一个彻底的清教徒。
 
  他不是象牙塔中的作家,一生中曾数度放弃文学、选择教育,为农民创办了近40所乡村学校,他还从事社会批判,致信沙皇劝其改善百姓的生活。
 
  屠格涅夫清醒地看到托尔斯泰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徒劳,在临终前写信劝他:“我的朋友,回到文学事业上来吧!须知您这种才华只能用在这方面,用在别的地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最终,屠格涅夫只能看着托尔斯泰在“关怀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去不回。
 
  托尔斯泰决定出走
 
  1901年,被俄国宗教院开除教籍的托尔斯泰离开莫斯科的住所,回到了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远离了贵族集团的社交应酬,穿最普通的衣衫,头戴草帽,腰系皮带,完全像一个农民,在田野上干着粗重的农活。
 
  然而,孤独的托尔斯泰注定不为世人理解。沙皇早就厌倦了他“放弃专制统治”的规劝,革命领袖也不需要他的“人道主义”。1908年托尔斯泰80寿辰时,列宁甚至写信嘲讽他为“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托尔斯泰之所以进退失据,源于他对“国家犯罪”深怀警惕,希望依赖个人的良知来改造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负起自身的道德责任,包括沙皇,也包括革命者。这样一条非暴力的改良之路,显然不为革命领袖所喜爱。
 
  因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托尔斯泰仍能收到革命者的匿名来信,信里写道:“我祝您死得平平安安”。然而,托尔斯泰始终不为所动,在《天国在你心中》一书里,他喊出了“暴力即是恶”的口号——即便为了铲除暴力之恶,也不能使用暴力,因为铲除暴力的暴力也是恶。如果以暴制暴,最后仍然是暴力统治,仍然是恶的世界。
 
  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娅结婚。最初的生活很美好。17年间,索菲娅为他生了13个孩子,其中4个早夭。索菲娅一直忙于照顾孩子,协助丈夫的工作,单是《战争与和平》的手稿,就誊写了6遍之多。小说写成后,托翁感念爱妻的辛劳,送她一枚镶有钻石和红宝石的戒指,并将戒指命名为“安娜·卡列尼娜”。但索菲娅在日记中哀叹:“我很累,怀孕让我变得愚笨,经常失眠。”
 
  19世纪70年代后期,两人的隔阂开始逐渐加深,“地狱”、“痛苦”之类的词经常出现在夫妻二人的日记中。
 
  正如儿子谢尔盖的回忆,父亲跟母亲经常进行气氛凝重的谈话,母亲指责父亲不关心庄园事务,不挣钱养家。
 
  1891年,托尔斯泰不顾索菲娅的反对,发表了一个正式声明,宣布放弃自己1881年之后出版的任何作品的版权。1895年,他更进一步,在3月27日的日记中,他立了一个非正式的遗嘱,宣布放弃自己所有的财产。索菲娅担心家中开销,坚决反对丈夫放弃作品版权。于是,家庭战争频繁爆发,整整持续了10年。托尔斯泰对索菲娅的歇斯底里越发不能容忍,经常表示自己宁可离家出走。而索菲娅则以自杀相要挟,并形影不离地跟踪托尔斯泰,用望远镜监视他。晚年的托尔斯泰得过疟疾和伤寒,不时晕倒,但他常说:“我唯一的病根就是索菲娅。”
 
  1910年,在托尔斯泰生前的最后几个星期里,周围的环境已经恶劣到令他难以忍受。处在这种无休无止的斗争漩涡中,为了求得环境的安宁和心境的平衡,在老人看来,似乎只有离家出走,到俄罗斯广阔的原野里去获得一席栖身之地,才是唯一的出路。
 
  10月27日夜里12点,躺在床上还没入睡的托尔斯泰发现邻近办公室里有灯光,并听到窸窸窣窣的响声。当他明白是索菲娅在翻自己的东西时,顿时愤怒起来。
 
  原来,索菲娅猜想托尔斯泰一定预备了一份对她不利的正式遗嘱,因此想趁丈夫熟睡之际到办公室寻找。
 
  可惜,索菲娅找错了地方。最终遗嘱确实早已写好,但并没有放在家里。托尔斯泰将它交给了自己的助手切尔特科夫。索菲娅的举动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托尔斯泰绝望了。夜深人静时,老人穿着睡衣,一手拿着蜡烛,敲开了自己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的房门。
 
  马科维茨基一看时间,已是凌晨3点。他吃惊地望着满面愁容、神情激动的托尔斯泰。老人说:“我决定要走了。你跟我一起走。我先上楼去,你随后就来,小心别惊醒了索菲娅。我们不带很多东西,只带最必需的。”
 
  说完,老人又上楼叫醒了小女儿李沃芙娜,对她说:“我现在就离开,永远离开。来帮我收拾一下行李。”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