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文化部长连发六问“反三俗”:不能听之任之 >> 阅读

文化部长连发六问“反三俗”:不能听之任之

作者:佚名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9日 点击数:
 
近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时指出,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六问低俗化
 
1 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
 
2 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
 
3 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三十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
 
4 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
 
5 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
 
6 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
 
一些地方较重视形象工程
 
记者:中央对文化建设一以贯之高度重视。但是,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待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
 
蔡武:是的。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和综合部门,还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着对文化建设轻视、忽视、偏视的观念,没有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和部署。
 
目前,文化投入最高的省份占财政支出的0.8%,最低省份仅占0.31%。
 
一些地方对文化的投入存在一些误区,比较重视耗资巨大的所谓城市标志性的形象工程,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上。文化发展指标尚未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导致文化工作被忽略、甚至被边缘化。
 
文艺创作低俗化倾向严重
 
记者:最近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等新媒体,谈及文化,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反三俗”。作为文化部长的您怎么看?
 
蔡武: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各地一哄而上,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和游客疲劳。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牟利。
 
产生原因有三个
 
记者:低俗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蔡武:一是市场导向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作流行起来,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影响越来越大,并迅速向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同时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东西。
 
三是文艺批评流于形式,助长了低俗化的趋势。目前,文艺批评状况堪忧,健康的、正常的文化批评式微,对低俗、消极、混乱等不健康不正常现象不进行客观批评,或不痛不痒,击不中要害,批评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在利益驱动下做托,助长了低俗之风的泛滥。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这种不良风气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善于发现、提倡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扶持、推广,典型引路。多用引导的办法,少用行政的办法,团结、带领艺术创作人员,逐步形成强大的良好的创作风气。
 
争名人故里是不良现象
 
记者:近年来,兴起了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潮,比如国学热、文物热、申遗热等。
 
蔡武:这本来是大好的事情,但是在这股热潮中,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争夺名人故里,甚至争夺本来子虚乌有的所谓名人的故里;兴建假历史文物,盲目举办祭拜活动;丧失道德底线,混淆基本的是非观念,肆意炒作一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不尊重祖先,把历史遗产当成手中的玩偶、牟利的工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