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启蒙与改革:中国现代文明社会怎样才能到来 >> 阅读

启蒙与改革:中国现代文明社会怎样才能到来

作者:袁伟时答《凤凰周刊》特约撰稿员武云溥 来源:《凤凰周刊》2010年第21期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8日 点击数:

 
    今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火烧圆明园150周年。鸦片战争,按照历史课本的描述,和这场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意象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是一个古老帝国沦陷的开始,更是中国近代史的被动开端。而在另一种历史叙事当中,鸦片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鸦片贸易的战争,更是两种不同文明的撞击,甚至是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契机。当然,面对纷繁复杂的大事件,任何简短的结论都难以涵其要义。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回望,最重要和首要的事情,就是了解和恢复那个离开现今已经遥远的历史真相。从这一方面看,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先生的论述,可与读者共同思考晚清以来之大变局、大潮流。
    
    儒学裂变与工商文明的抗争
    
    凤凰周刊:您在《晚清大变局》中曾经讲过,“经世致用”是源自儒学内部的一种思潮,鸦片战争之后,满清统治阶层基本就是用这一思潮来应付困境。
    
    袁伟时: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思潮变化是比较复杂的,然而主线很清楚:一个是儒学裂变,另外一个是西方的思潮进入中国。 “经世致用”是儒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碰到的问题在中国原有的知识框架里面大致可以找到答案,它足以应对自如。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面对的是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两个体系碰撞透出的信息是“中国不如外国”。这种情况下,必然面临知识更新问题。有好多开明的官僚、士绅,用“经世致用”这种思维方法研究外国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这对中国转型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另外一面,“经世致用”的前提,是坚持中国文化的原有特质,尤其是“道”不能变。于是它也可能变成抵抗外来思想的堡垒,从而产生很多矛盾。
    
    凤凰周刊: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也有很多矛盾,有主张走得更远一些的,也有很多坚持“中学为体”的。
    
    袁伟时: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冯桂芬为代表,提出“中体西用”的纲领,在当时来讲是很先进的,但没有成为主流思想。问题在外国人即所谓“蛮夷”与华夏民族之间的关系定性。大部分人坚持认为,华夏文明从根本上比蛮夷文明高尚、高明。
    
    凤凰周刊:就是坚持“天朝上国”的思维定势。
    
    袁伟时:这方面问题非常严重。一些著名学者,认为“师夷长技”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广东的梁廷枏是学界重镇,他撰写的《粤海关志》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海国四说》和《夷氛闻记》也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名著。他注意研究外国,不是顽固派。但他坚决认为:“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夷氛闻记》)直截了当批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是对天朝的侮辱。这表明儒学要应对外来的挑战,阻力非常大。不要讲整个制度的改革,就连细微末节的改革都碰到重重障碍。鸦片战争之后,基本的问题是原有的制度、传统的观念,成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主要障碍。有些人把外来侵略看作是主要障碍。外来侵略当然要反对,但唯一的办法是先学习它,改革自己。日本的明治维新走的就是这条路。我们却走向另外一条荆棘密布的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