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探寻《赵氏孤儿》的背景:赵氏因何遭灭族? >> 阅读

探寻《赵氏孤儿》的背景:赵氏因何遭灭族?

作者:白国红 来源:《史学集刊》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三、“下宫之难”涉及的范围
 
虽然《史记》与《左传》均言赵氏遭受的是族诛之祸,但具体记载中又有差异。《史记·赵世家》云:“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左传·成公八年》则只言:“晋讨赵同、赵括”。
 
分析史料可以确知,赵朔之死与“下宫之难”无关。史籍中有关赵朔活动的最后记载是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中“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6】(宣公十二年)到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晋齐之战时,栾书已升任下军将。据杨伯峻先生推定此时晋军诸卿的秩序是:郤克将中军,荀首佐之;荀庚将上军,士燮佐之;栾书将下军,下军佐无考。【3】(P789—P 790)此时,晋军将佐的升迁虽然仍未形成固定的秩序,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只有超级擢拔的(如:栾书于是役后不久,即由下军将直升中军帅,为晋正卿),绝无无故废降的事例。因此,我们推测是时赵朔可能已经去世。此外,晋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87年)《左传》记载有赵婴齐私通庄姬事;次年,赵括兄弟放逐赵婴齐于齐国,在整个事件中均不见有赵朔的反应,这似乎也可证实赵朔此时已故。再者,《左传》记载赵氏内讧时称赵朔之妻为“庄姬”,“庄”为赵朔之谥,此又可证赵朔已经不在人世。而且,赵朔有谥,也证明其死于“下宫之难”前,因为“下宫之难”发生后,作为赵氏宗子的赵括尚未得谥,赵朔若死于此难就不可能有谥,当此之时,谥法方兴未艾,给去世之卿以谥,尚被视为殊荣,只有位高勋著的卿才有机会得到;而谥法普及,有罪之卿也能获谥,在晋国已是春秋晚期的事了。因此,《史记》所言赵朔死于“下宫之难”是不可信的。
 
《史记》又言“下宫之难”时,赵婴齐同时被祸。前文已经论及,婴齐已于晋景公十四年(公元前586年)遭赵氏宗主赵括等人流放至齐。故而,事件发生时婴齐未在国内,《史记》所载有误。
 
如此,则《左传》所言:“晋讨赵同、赵括”是正确的。有学者据此做出判断:“赵氏族诛的范围可能限于赵同、赵括两个支族”。【9】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只有“两个支族”被灭,是难称“族诛之祸”的。而《史记·赵世家》明言“皆灭其族”,《左传·成公八年》韩厥也说赵氏“无后”,均肯定赵氏确实受到的是灭族之刑。
 
赵氏家族自赵盾让嫡以来,宗主之位已转移至赵括手中。按照宗法制的规定,身为赵氏宗主的赵括有“收族”之责,即赵氏支族均归其统率。其时,构成赵氏家族的主要有五支:以宗主赵括为首的赵氏大宗;赵朔小宗;赵同小宗;赵婴齐小宗;赵旃小宗。其中,除赵旃一支已立为“侧室”,与大宗之间的从属关系相对削弱外,其余三支小宗均与大宗保持着密切关系。张荫麟先生在《中国上古史纲》一书中曾论及春秋时期卿大夫家族宗主的特征说:“他出征的时候领着同族出征,他作乱的时候领着整族作乱,他和另一个大夫作对就是两族作对,他出走的时候,或者领着整族出走,他失败的时候,或者累得整族被灭”。晋国既然是以“讨乱”的罪名施刑于赵氏,自然不会只灭其大宗。
 
下面,我们就依据史料对赵氏各支的命运逐一进行分析。先看赵朔一支,《左传·成公八年》言:“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史记·赵世家》也说:“赵朔妻,……走公宫匿”。赵朔去世前为卿,当有自己的封邑与居宅,如果他这一支未被祸,则其妻儿没有避入公宫的必要。可知,赵朔虽早已去世,但这一支并未逃过这场浩劫,其妻儿只是因与公室的亲缘关系而侥幸得存。再看赵婴齐一支,春秋时期大夫出奔,有“尽室以行”的惯例;而且,赵婴齐出亡前就已预知赵氏将有大祸,因此,此支极有可能随婴齐出奔齐国,从而躲过了这场浩劫。至于赵旃一支,已属赵氏侧室,其与晋君的臣属关系强于其与大宗的从属关系,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因此,这一支未受族诛之祸的牵连。这与知氏灭亡时,知果一支独存的情况相同。有学者言:“大宗族灭之祸,习惯上不涉及到侧室”,【10】(P136)诚是。
 
由上所论可知,赵氏遭受“族诛”殆无疑问,其被灭的范围包括宗主赵括统辖下的存留于晋国国内的与大宗保持着强烈从属关系的所有分支。
 
总之,从“下宫之难”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宗主个人之素质,担系全族之命运,时为赵氏宗子的赵括由于刚愎自用,不善于审时度势,导致赵氏在晋国的“坠命亡氏”。(2)此事件是因赵氏势力的膨胀打破了晋卿族之间的平衡之局而引发的;(3)是时,晋公室已现衰落之端倪,然而利用诸卿族之间的矛盾,尚能够维护君权的尊严。
 
参考文献:
 
【1】孙曜春秋时代之世族【M】民国丛书:第3编第63册【Z】北京:中华书局,1936
 
【2】左传【Z】成公八年疏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31【Z】北京:中华书局,1979
 
【5】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卷6【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
 
【6】左传【Z】
 
【7】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8】(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23【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郝良真,孙继民“赵氏孤儿”考辨【J】中国史研究,1991,(2)
 
【10】钱宗范.西周春秋时代卿大夫世族内部的宗法制度【J】历史论丛,第2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