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赵氏孤儿”描写的是韩信家事 >> 阅读

“赵氏孤儿”描写的是韩信家事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公元前290年前后,赵盾的儿子——晋国卿大夫赵朔英年早逝,留下寡妇赵庄姬和孤儿赵武。
 
这时,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地位还是如日中天,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赵同、赵括均为卿大夫,赵括还兼任公族大夫,赵同经常作为国家特使主持国际事务,小弟弟赵婴虽说未能列于卿位,但多年前就是中军大夫,地位也不低。而且赵庄姬本人就是晋景公的亲姐姐。
 
这样一个世卿家族,与公室又有姻亲关系,怎么会遭遇灭门大祸呢?问题就出在赵庄姬和她的叔公赵婴身上。《左传·成公四年》(即公元前587年)郑重其事地如是记载“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你说这叫什么事情?侄子年纪轻轻,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作为长辈,你赵婴帮助照顾一下这娘俩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你万万不该把耐不住孤寂的侄媳妇照顾到床上去呀!
 
这种行为,对于赵庄姬来说是可以理解——寡妇嘛,缺男人,但不好原谅——你找谁不好,偏找叔公公。可对于赵婴来说,是不能理解,更不能原谅——你又不缺女人,又是长辈,为何要做这种不伦的事情?结果后来,就是这一段不伦情缘,引发了赵同、赵括家族惨遭灭门的灾难。
 
当然这个悲剧后果也不能完全怪罪这对不伦男女,赵同、赵括兄弟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二位的性格显然过于争强好胜,但本事未见其强。
 
公元前597 年春,“楚、晋邲之战”时,这二位就积极主战,结果除了随败军逃跑而外,没见有什么作为。公元前585年,晋军征伐蔡国,楚军起兵救援,这二位又积极要求与楚军打一场,被主帅栾书拒绝。
 
你智商不高,情商高也行;你能力不强,魅力强也行。这二位好像这四样都不怎么样。公元前594年,晋景公派遣赵同到周王室进献俘虏的赤狄战俘,赵同对王室表现得很不恭敬。刘康公说:“不到十年,原叔(赵同)一定有大灾难。上天已经夺走了他的魂魄了。”结果一语成谶。
 
《左传·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记载(原文附后),赵同、赵括发现兄弟竟然和儿媳妇私通,非常恼火,要把赵婴放逐到齐国。赵婴说:“有我在,所以栾氏不敢作乱。我去流亡,两位兄长恐怕就要有麻烦了。而且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你们放我一马又有什么坏处?”
 
赵婴虽说没有像两位哥哥混进了卿一级的高层,但他确实比这二位有头脑。邲之战时,他就事先料到晋军要败,提早准备好了渡船,得以顺利逃走。这次,他又事先料定栾氏要对赵氏不利,心中想必早有了应付之策。可惜,赵同、赵括不听,硬是把这位乱搞的小老弟给赶走了。
 
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可心的情夫,结果被人赶走,还得继续守寡,赵庄姬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只要看一看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情杀新闻就知道了——人世间的怨恨恐怕莫过于此。
 
这股怨恨之火在赵庄姬心里熊熊燃烧了三年之后,终于喷薄而出,喷向了赵同、赵括家族,引发了一场惨烈的人间悲剧。
 
公元前583年,赵庄姬找到了两支强有力的同盟军,一支是栾书为首的栾氏家族,另一支是郤锜、郤犨、郤至为主导的郤氏家族。栾书、三郤,个个都是野心勃勃,心毒手辣的狠角色,争权夺利的本性使他们早就瞧着赵氏兄弟不顺眼了,因此与赵庄姬一拍即合。
 
赵庄姬到弟弟晋景公那里告黑状,说赵同、赵括要谋反,栾氏、郤氏可以作证。仅仅一个正卿栾书作证,晋景公就不能不信,况且还有郤氏三巨头作证。晋景公本来就狗脾气,至此勃然大怒,下达了征讨赵氏兄弟的命令。
 
栾氏、郤氏率领各自家族的武装配合晋景公的直属军队攻杀赵氏。以赵同、赵括哥俩的脾气当然是要率领私家武装殊死抵抗的,可以想象战况是相当的惨烈。最终,赵氏家族寡不敌众,惨遭灭门。
 
赵武当然没事,他早跟着他妈妈赵庄姬住到舅舅晋景公的宫廷里去了。
 
晋景公把赵氏的封地赐给祁奚。韩厥觉得该站出来为赵家说句公道话了,他对晋景公说:“以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却没有后代继承家业,这样子,做好事的人都要害怕了。三代的贤明君王,他们的后代都能够几百年保持天子的地位,难道中间就没有邪恶的君王吗?只不过他们靠着祖先的贤明德行才得以免除。《周书》说‘不敢欺负鳏夫寡妇’,是以此来发扬道德。”
 
韩厥这番话说得很艺术,也很有力量。晋景公面对的是各大世卿家族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当然怕这些家族和他离心离德,也不想背上欺负孤儿寡母的名声,况且这孤儿寡母还是他的亲人。于是,晋景公就确立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归还了赵氏的封地。
 
以上就是“赵氏孤儿”一事的真相!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716个字符
作者:赵 括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