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众人评说:叫襄樊还是叫襄阳好? >> 阅读

众人评说:叫襄樊还是叫襄阳好?

作者:李 辉 陈礼荣 袁 鹰 冯骥才 吕可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2日 点击数: ( 字体: )

 
 
刘德鸿:也说襄樊与徽州
 
先后拜读了李辉、袁鹰两位先生的《襄樊何不称襄阳》和《襄樊,徽州,还有其他》两文后,佩服两位先生心思的绵密,能于别人疏虞之处剖毫析芒。但对其中的一些论点,我并不完全认同。
 
襄阳之所以改称襄樊,是因为它与隔汉水相望的樊城两镇合并为一个城市,襄阳只是这个新城市的一部分,如果仍用襄阳旧名,则使樊城平白地被消泯了。要说襄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远,樊城就不悠久、不深远吗?早在周代,分封仲山甫的樊国都城就建在此地。此地与襄阳连为一体,唇齿相依,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包括历代正史和《三国演义》在内的古代文献和文化作品,凡是提到襄阳的,大多忘不了樊城,认为两地休戚相关,总是连带涉及或相提并论。
 
徽州改称黄山市的情况与襄阳、樊城合并而称襄樊不同,除袁鹰先生讲的徽州文化底蕴深厚等理由外,我以为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徽州改称黄山市前,已经有隶属于徽州地区的黄山市(县级),徽州地区改称黄山市(地级)后,将原黄山市改为黄山区(仍为县级),这样就形成了黄山市下有黄山区,黄山区里有黄山风景区的格局。打算到黄山风景区旅游的人若问黄山在哪里,答案是黄山在黄山市的黄山区,使人感到十分别扭。二是改为黄山市的徽州地区(驻屯溪)离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黄山还有不短的距离,不明就里者往往会产生诸多误会,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不顾旅途劳顿,风尘仆仆地赶往黄山旅游的人,登机乘车赶到黄山市,却看不到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要看到这些景致,尚需打点行囊继续奔波。诸如此类的尴尬,自然是将徽州改称黄山市造成的。
 
我不赞同将徽州改称黄山市,但并不主张一概恢复旧名。近年来,有一股盲目改名之风。一方面是追逐新潮,将地区级的城市改名为“市”,同时又把县政府所在地的“县”也改为“市”,结果是大市下面有小市,市管辖市,张市长是李市长的下属,不仅外地人弄不明白,就是当地人说起来也拗口,如说“张市长陪同李市长来本市视察”等等。另一方面,又有复旧情结,有人认为只有恢复旧名才能招徕游客,吸纳海外投资,于是不顾已经时过境迁,将地名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甚至远古。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靠更改地名来谋求发展,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吕可吉:新声老调又何妨
 
读《人民日报》11月6日陈礼荣质疑《襄樊何不称襄阳》的《何劳新声唱老调》一文,笔者有不同的看法。首先,陈文在逻辑上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不认为《襄樊何不称襄阳》就一定表示其主张“但凡老地名够得上这个边的(历史悠久、名气大、文化底蕴深)……都必须下功夫努力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诚然,如陈文所言“堪为鸿篇巨制的一套二十四史,其所涉雄关重镇,不知凡几,而其间因政令更迭致使地名变化者,更是比比皆是。”但这同样不能证明襄樊改回襄阳这个例子就一定是错误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我们在看待、评论某一事物时,自然也应持一种辩证的、发展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固然,在历史上许多地名频繁更迭,迁延至今无从稽考者,不计其数,如果都要按图索骥,不可能,也没必要。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岁月淘洗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古都、名镇、名城,确也不乏其例。洛阳、开封、咸阳、荆州,当然也包括襄阳,等等,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不管是通过史书,还是通过古典文学作品,也不管在那之前它们曾经叫过什么名字,这些历史悠久、深具文化底蕴的古城名字,业已深入人心并为一般人耳熟能详,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也看不出恢复这些古地名,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会为“黎庶人等”“添几多繁劳”!名字都是现成的,不用费劲劳神地去查,改回去就是,何劳之有!
 
至于说到取两地的头一字为一地命名,陈文列举了不少国内、国外的例子。对此,我只能说这依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伪因果推断,想借此来证明将襄阳改称襄樊的正确性,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