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司母戊鼎”为何“喧宾夺主”三十年? >> 阅读

“司母戊鼎”为何“喧宾夺主”三十年?

作者:陈小二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点击数: ( 字体: )

 
【提要】近日,央视《新闻30分》主播在播报一条文物新闻时,将“司母戊鼎”念成“后母戊鼎”。为何以前是“司母”而现在是“后母”,这两个字具体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文献、出土文物最终佐证了“后母戊鼎”……这都需要澄清。  
 
 
 
司(后)母戊鼎
 
近日,央视《新闻30分》主播在播报一条文物新闻时,将“司母戊鼎”念成“后母戊鼎”。不少网友都发出质疑,以为主播读错了,因为在小学课本、诸多宣传纪录片里,这个大鼎明明被称为“司母戊鼎”。(3月11日《新华网》)
 
央视主播张泉灵也发表微博说,看到新闻她也以为错了,连忙查了资料,这才发现“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
 
关于这样的一个争议,不应该由央视主播澄清,她虽是央视主播,但在这件事情上只能算个观众,而不具备权威性。不过,无论是发布这条消息的媒体还是国博的官方网站,其实解释的都不如张泉灵的博客详细,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从70年代末到现在,30多年每一届的学生都在接受它叫“司母戊鼎”的现实,可为啥说改“后母戊鼎”就改了呢。
 
在人类知识进程中,对知识的认知总是处于不断的更正与完善过程中,当年罗马教廷即使烧死布鲁诺也没阻挡住“日心说”的传播,人们最终还是抛弃了“地心说”;而一直获得广泛认可的太阳系九大行星,也因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将冥王星除名,让如今的太阳系只留下八大行星。
 
可即使我们可以接受错误的纠正,也需要有一种来自学术界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明确表示。考古界的专家就应该像伽利略当年用两个铁球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那样,选比萨斜塔那样一个公共场所,在公众面前澄清;或者像学术界开除冥王星那样,在一场具有影响力的研讨会上公布——这样既显示了更名的权威性又显示了学术的严谨。
 
为何以前是“司母”而现在是“后母”,这两个字具体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文献、出土文物最终佐证了“后母戊鼎”……这都需要澄清。学术界不能因为这是学术探讨范围或者太专业就拒绝回应,因为这个知识已经进入了课本,也就是进入了公共知识的领域,公众对此有知情权。只要解释得当,哪怕它叫“后妈戊鼎”、“后娘戊鼎”人们也不会有争议。
 
要知道,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在当时已经持续了1900年,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这个“后母戊鼎”,可是伽利略公开实验的力量,立即就让反对意见销声匿迹了。学术公开,在此事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不能专家说什么它就叫什么。这些年,人们对专家“拍砖”,和他们这种总是不公开的态度也有密切关系。
 
从这件事上,我们还要吸取一个教训。我们的课本总在承载教化功能,而忘记了教育是在争论中前进的事实。既然争论30年前就有,不妨在课本上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尾巴,让他们自己去找出到底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的答案。这或许还会激发孩子们学习考古的兴趣,从而不断去思考。让那些像张泉灵这样对此感兴趣的孩子自己去翻书找答案,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很有趣吗?而未来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难说不在他们之间诞生。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