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重磅推出>>正文内容
焚书:李斯和秦始皇的专制默契 >> 阅读

焚书:李斯和秦始皇的专制默契

作者:侯卫东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3日 点击数: ( 字体: )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置酒宴,举办招待会。这次官方的正式聚会,估计参加者众,文武百官想必尽数出席,连70位博士也都受邀到场。只是这场气氛热烈的招待会,在进行中有些不愉快,恐怕连秦始皇本人也没料到。
 
仆射周青臣领头趋前颂扬说,从前“秦地不过千里”,完全仰仗“陛下神灵明圣”,才平定海内,四方“莫不宾服”;把诸侯国改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您的威德,自古到今谁人能比呢?这个马屁拍得很到位,秦始皇很受用。
 
没想到,关键时刻杀出了个淳于越,他当面向秦始皇表示了不同意见:殷、周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靠的是分封子弟功臣,来辅佐自己。如今陛下虽然拥有天下,但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周青臣当面阿谀,只能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人不是忠臣。
 
秦始皇闻言后什么反应,史书中没有记载,唯一的记录是“始皇下其议”。历史又一次把发言权交给了李斯。果然,李斯一言,满座皆惊—“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笼统言之,李斯的发言内容大体如下:首先是阐述自己的认识论,即对历史时势的认识,突出“与时俱进”的史观;其次,强调制度和政策的现实必要性,通过对时局的分析,批判复古派;接着,上纲上线,话锋一转,开始咄咄逼人:“儒生之所以要效法古代,目的是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分析、评价、定性,李斯在铺垫之后,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焚书建议。
 
不过,李斯的系列化主张,可能并非全是在宴会上的言说。很大可能是,他在这次酒会上,只是旗帜鲜明地批驳了淳于越的复古观,并指出其危害性,而具体的焚书建议,则是事后深谋远虑的结果。
 
对于宴会上的复古言论,李斯在事后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不再追究;二是高度重视,组织更加猛烈的批判;三是乘虚而入,让斗争全面升级。
 
李斯在秦国政坛属于步步为营的“不倒翁”。他出于吕不韦的门下,却能够成功地摆脱吕党的牵连,获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以楚国游士的身份入秦,却能度过逐客的危机,步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这一切,除他本人的才干之外,还得益于他的远见、谨慎和对时机的判断与把握。
 
然而,李斯的深谋远虑,何以引发一个被后人口诛笔伐的恶劣事件?对李斯的焚书奏议,秦始皇大笔挥“可”,是否可以作为秦朝政治走向文化专制乃至全面专制的标志?焚书事件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注意的原因?
 
 
围绕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朝堂之上的制度之争,这不是第一次。早在八年前,秦始皇完成统一之初,朝廷就为此展开过讨论。那一次是由丞相王绾提出分封建议而引起的。王绾认为,燕、齐、楚地处偏远,如果不在那里设王,就无法镇抚,所以向秦始皇提出了立各位皇子为王的奏议。
 
秦始皇不置可否,把议题拿到桌面上让大家讨论,结果“群臣皆以为便”。可见,分封一派在当时的秦国政坛是占优势的。但是,廷尉李斯不以为然,他以周的衰亡为例,旗帜鲜明地向秦始皇表示,分封之法不可取,因为分封会带来彼此之间的征战。这是李斯提出否定的要点,也是他进行论证的逻辑起点。秦始皇对此深表赞同,以设立36郡的创新制度,结束了第一次朝堂上的制度之争。
 
但这一次的制度之议画上句号,不等于说分封的强大声音从此烟消云散。
 
今天,我们也许很难明白,王绾的分封之议为什么会在秦权贵大臣中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一个似乎是“倒退”甚至是“复辟”的制度,为什么会有众多追随者?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大臣们的心里都有一份王绾式的担心,那就是统一后的秦帝国地域过大,边远地区天高皇帝远,局面不大容易控制;再一点,就是分封制搞了那么多年,有一套完全可以借鉴和参照的运作模式与制度规定,足以在各个阶层尤其是公卿大夫阶层形成习惯成自然的“文化基因”。
 
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秦帝国虽然消灭了诸侯,但是凶悍的利剑与铁蹄无法消除诸侯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何况,丞相王绾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复古派,他只是一位非典型的分封制设计者。因为他的分封主张,是对局部地区的分封,是为了安抚边远地区而采取的制度化安排。这种主张并不是周朝分封制的翻版,而是一种带有混合并行意味的新制度—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的制度,大体类似后来西汉推行的郡国制。
 
然而,王绾提出的制度设计到底是怎样的,他提出来的让皇子为王究竟是为多大权限的王,由于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一个庞大的帝国,一个天下一统的河山,从战火中突围出来,一下子来到人们眼前,来得太快,让身居高位的王绾还来不及考虑未来国家制度的具体细节。
 
相比王绾,李斯不仅是鲜明的革命派,更是注重细节的行政干才,一位思维缜密的务实官员。从他身为小吏就痴迷帝王之术的成长经历可以判定,他为天下归一这一天,等待并准备了很多年。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