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专栏>>正文内容
千城一面:老地名在消失,新地名很无趣 >> 阅读

千城一面:老地名在消失,新地名很无趣

作者:佚 名 来源:雅虎新闻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0日 点击数: ( 字体: )

 
基因拷贝,城市克隆。短短二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完成了“千城一面”的标准化过程。
 
假如你不幸被空投到大陆的某座城市,你或许辨得清方向,却猜不出身处何处。美式盒状大厦、玻璃外墙;欧式穹顶石柱、圆形广场;中式仿古亭台、琉璃屋瓦。从沿海到内地,从北方到南方,雷同的建筑,相似的街道,何等熟悉,何等亲切。
 
“现代化”仿佛成为一头怪兽,推倒斑驳城墙,踩碎老街古屋,连仅存的文化符号也企图吞噬。
 
城市面目相似也罢,连地名也变得平庸雷同,只能相互借用。南京路、云南路、福州路、西藏路……上海把全国各地都叫了个遍,彰显出“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其他城市不甘落后,于是,南京“上海”了,杭州“延安”了,青岛“香港”了……
 
虚渺“文化”失去了载体,中国城市正丧失最后一抹特色,由表及里,由内而外。
 
全国地名“抄抄抄”
 
在这个专制了千余年的国家,政治色彩渗透每一寸角落,连地名也未能免俗。每每江山易主,皇帝改姓,小到一个山包,一条巷弄,大到一座城池,也更名易容,表明立场。
 
新中国之后,代表“革命”、“进步”的词语在新建立的国家倍受尊崇,诸如“人民”、“民主”、“新华”作为地名大行其道。大到天津、广州、武汉、西安,小到临沂、濮阳,“解放路”几乎流行于每个城市。小小的江西上饶一城,13条解放路一度并存,8个地名叫“解放”,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鲜明标记。“政治为纲”在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攀至顶峰,地名也无可避免地打上“红色”烙印:从城市、乡镇、市辖区、到街巷、道路、单位,名字无不被“革命”洗礼。北京的长安街摇身变成“东方红大街”,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沈阳市铁西、和平、皇姑、沈河、等十一个市辖区一夜之间,成了红工、红旗、红卫、红星……
 
这种现象随着“文革”被否定而结束。新一轮建设潮袭来,大拆大建简单得很,如何命名倒成了新的难题。曾经,城市的设计者们灵光一动,从各兄弟省市“借”来也。上海和青岛始开先河,各地纷纷效仿之。上海可谓集大成者:纵向为省,横向为市县,活脱脱一副中国地图,还被台湾的台北市发扬光大。不过,此二地作为涉外先驱,殖民旧址,地名由来倒也颇具些“历史渊源”,后来者则有些东施效颦之嫌。无论城市大小,一律抬头“广州”,侧目“上海”。“北京”和“南京”是两大热门词选。据统计,各地有超过六十条道路名为“南京”。以别称为名,最大的好处大概莫过于给异乡人带来的亲切感?所谓“眼见家乡名,两眼泪汪汪。”可惜,中国省份数数也只三十有余,知名城市地区更是有限,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地名需要,方向和数字遂被当做屡试不爽的“尚方宝剑”。即使再偏远的小县城,也难免几条东西大街,南北大道。“东一路”、“西二路”确实简洁明了,却个性全无,难以陈述出半点城市文化。如果排出个“中国最俗地名榜”,远有“中山”、“人民”、“和平”、“新华”、“建设”、“解放”、“胜利”,近有“东风”、“机场”、“创业”、“青年”、“迎宾”皆居于前列。“招商引资”大旗一举,扩张的城市地域,不是“高新区”就是“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热持续膨胀,楼盘成了地名代称,或半土不洋或不古不今或故作高雅,“罗马假日”、“美丽新世界”都被堂皇载入地图。莫非除了皇城北京,其他城市既无文化,且无历史?3500个常用汉字,只能跳出三五十排列组合权做地名?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