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专栏>>正文内容
千城一面:老地名在消失,新地名很无趣 >> 阅读

千城一面:老地名在消失,新地名很无趣

作者:佚 名 来源:雅虎新闻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0日 点击数: ( 字体: )

 
 
“蒸发”的老地名们
 
出人意料的是,即使是北京,作为地名存在的“崇文”、“宣武”,也即将隐退地图,走进档案馆。“带动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中心城区竞争力。”经济为首,总之科学、正确、百利无害。官方一纸令下,“崇文”融为新“东城”,“宣武”则投入“西城”的怀抱。“整合区域资源,有益历史文化保护”,北京副市长信誓旦旦,“崇文宣武消失无碍文化”。百姓不是“专家”,只能计较些细枝末节,凭啥保留的不是“崇文”、“宣武”?仅仅因为“西城”权倾天下,“东城”财大气粗?遂有网民戏谑,“丢文弃武,不是东西”。
 
“台湾人到大陆来旅游,说大陆的这些古迹,除了地名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不守规矩的袁腾飞如此教导学生。然而,这最后的一点“真”,也行将就木,被掩埋进故纸堆里。轮番上阵的“旧城改造”,推倒的不只是老屋,一并拆掉的还有祖辈口耳相传的地名。
 
开放前沿广州,如今近2000个历史地名真正“历史”了,27天更新一次地图也追不上新地名涌现的步伐。桨声灯影的秦淮两岸早无歌女的婉转歌喉,在古老和现代中尴尬前行的南京,“时代侵蚀的遗痕”渐被剥落干净。一个地名,或连接一段故事,一位名人、一则民俗,老地名在现代化中悄然退场,旧时传说再难承继。彰表常遇春的华丽“花牌楼”早已轰然坍塌;杜牧之把酒销魂、掩影如画的“杏花村”只得遥指;“邀笛步”再听不见教坊的盈盈乐音。“洪武街”、“双石鼓”、“老米桥”众多古迹不存,地名佚失。“沧浪区”、“金阊区”、“莫邪路”、“盘蠡桥”、“胥江路”还依稀能勾起苏州的古吴国的片段记忆,“低吟浅唱桃花坞”、“水韵山塘七里诗”保留着姑苏本色,然则,“濂溪坊”、“紫兰巷”一些老街巷在道路拓宽、街坊改造中难以避免地被吞没。在“诗人已死”的现今,吟诗作赋成了黑色幽默,就连对地名的审美彷佛也丧失殆尽。工业化不屑于摆文弄墨,GDP至上无视文史掌故。快捷、便利、效率演变成评判一切事物的通行法则,于是乎,“××中心”、“××集团”、“××学校”、“××小区”通行全国而无往不利。尚且留存的旧时地名躲藏在豪迈响亮背后,在建设还未推进到的一隅,黯淡缄默,惴惴不安。“有识之士”则开始酝酿起“地名脱俗运动”。
 
以何为名?
 
“地理是横的历史,历史是纵的地理”,地名则是这纵横相交经纬网络的节点,一端映衬自然人文,一头接续古今变迁。地名不只是便于交流的代号,还是城市美学的展现,它的演变见证城市兴衰,浓缩着历史。地名是民族文化的胎记,凝聚着市民归属感。
 
地域特色,城市性格,底蕴文化……或都可从一处地名得以找寻。
 
专诸巷,源于“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刺客专诸藏鱼肠剑于鱼腹中,刺死王僚,公子光遂成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壮士专诸被厚葬在生前居住之地,巷由此得名。除了吴地苏州,何处有此传说?
 
城市的进程,像一组编码,总该保留些许痕迹,供梳理,供缅怀,供展望,让人且哭且笑,感受生活的体温。
 
雷同的建筑模式,跟风打造的新地标已然扼杀了城市的想象,历史地名的消失或将割断文化最后的纽带,抹去城市最后的记忆。
 
“地名这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灵性对地理实体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经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领域相联系;同时,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现象之一,可以随时被更改而淡出人们的记忆。”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对此颇感忧虑。
 
老地名被清除,新地名很无趣。热衷于架起高架,打通隧道,兴修高速的现代人,却懒于多浪费一分脑力,构想一个稍具意蕴,哪怕不那么“俗套”的名字。
 
诸如“百花深处”、“风陵渡”、“映秀”、“秭归”的风雅成为绝响,只能涌现“火车站街道”、“商场路”这样的雷人地名。
 
怎样起一个“性感”的地名?城市何以为“名”?“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特征”抽象的命名原则并不能那么轻松地遵循。
 
地理位置、方向、次序是道路最高效、直接的命名逻辑,但也掩盖个性,更湮没历史;
 
借用其他省市地名,除了时代旧影就是拾人牙慧。
 
政治意识形态和旧有道德中提炼地名?恐也不受现代了的居民的欢迎;“工业大道”、“世纪大道”已沦为江郎才尽式的重复,借鉴流行于欧美以人名为地名的命名方式似乎不错,堂堂千年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繁星,可惜,各地似乎并不大鼓励采用人名为地名。
 
各个时代地名的错综复杂无序叠加,城市扩张的快速,地名委员会想创意着实不易。与其拉一个楼盘或企业命名,何不来一番传统回归?
 
南京率先尝试“复活”凤凰台、长干里、用场里等23处老地名,8条新建道路3条启用旧名,杭州也加快了恢复已消失地名的步伐。
 
但愿这一切迹象,只是开始,而非结束。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