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专栏>>正文内容
为什么鲁迅小说中地名多用“鲁镇”? >> 阅读

为什么鲁迅小说中地名多用“鲁镇”?

作者:佚 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5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丰子恺绘鲁迅小说《祝福》
 
鲁镇,一座人们既熟识又陌生、既历史久远又年轻活泼的江南水乡小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一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鲁镇第一次出现在先生的作品中,伴着淡淡的“羼了水”的绍兴黄酒的香味,在孔乙己絮叨的“多乎哉?不多也”的言语声中,鲁镇,就日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熟识起来。
 
随后,先生又在他的小说《明天》、《风波》、《社戏》和《祝福》里,连续出现了鲁镇这个地名,而先生的不朽著作《阿Q正传》中阿Q的生活地未庄,便是鲁镇的一个村子。鲁镇的名声便和孔乙己、九斤老太、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连在一起,密不可分了。
 
先生生前对鲁镇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源自于他对故乡山水、对童年生活梦幻一般的眷恋。先生与母亲和外婆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母亲姓鲁,便是先生特别喜欢用鲁镇作为小说背景的最主要原因了。而绍兴城外的安桥头是先生的外婆家,舅父家在皇甫庄,大姑妈居住在吴融,小姑妈居住在东关,在这些村镇里,都曾留下先生孩童时期活泼的足迹。
 
对于生活于20世纪初的鲁镇的人们,先生则多半抱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文关怀。孔乙己给不肯散去的邻居孩子分茴香豆,祥林嫂逢人便问“人死了究竟有没有魂灵”,阿Q临死前还担心画不圆那个圈,试问,谁看了能不心动情涌,潸然泪下?
 
鲁镇,是先生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解读先生的一把钥匙。走进鲁镇,我们也就走近了先生。
 
镇口用青条石铺砌成的鲁镇广场上有先生的青石座像,双目如炬,烛照一切。鲁镇有一湖两河三街,湖为鉴湖,是越中名湖,绍兴人的“母亲湖”;鲁镇傍湖而建,两条小河自东而西横贯镇区,注入鉴湖;三条街道店铺林立,一色的黛瓦粉墙,灯笼高悬,酒幡飘翻,迎亲的队伍鼓号齐鸣,社戏台上戏文连轴,让人们感觉仿佛走进了20世纪初绍兴水乡的风俗人情画卷之中。
 
鲁府、赵府、钱府是鲁镇的重点建筑,鲁府是祥林嫂聊以寄身的“鲁四老爷”的宅第,赵府是《阿Q正传》中“赵太爷”的家,钱府则是《狂人日记》中“狂人”的住宅,也许是太熟悉、太了解这三个“府第”了吧,我们没有前去观瞻,而是静静地在“镇公所”里看了一出“大团圆”的戏:阿Q正伏在地上画圆圈,上首案桌前端坐着“长衫人物”,两列支着水火棒的衙役。“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
 
出了“镇公所”,大家的心都有点沉甸甸的,许久没有人说话。远远地迎面走过来一个人,褴褛的衣衫,一顶破毡帽,来到近前,竟歪斜着眼睛嚷了一句“造反了!造反了!”原来正是那个“阿Q”。大家刚从诧异中反应过来,斜旁又走来一个拄棍的花白头发的老妇人,口中唤叫着“阿毛啊,阿毛”,往我们后面走去了,那就是《祝福》中命运多舛的祥林嫂啊,我们的心便再次沉浸在先生叙说的那风雨如磐的岁月中去了……
 
“分享地名故事,弘扬地名文化”。由百家讲坛杂志官网发起的华夏地名群诚邀您来聊聊地名吧。
 
华夏地名新浪微博:http://weibo.com/huaxiadili
 
华夏地名新浪微群:http://q.weibo.com/310767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