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公民思考>>正文内容
公民力量的成长源于公民意识的觉醒 >> 阅读

公民力量的成长源于公民意识的觉醒

作者:叶铁桥 邢 婷 田国垒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7日 点击数: ( 字体: )

 
8时11分,邓飞转发刘长的微博。此后,不到一个小时,这条微博已被转载近千次;当天上午,这条微博已被转发2700多次,并获得了1000多条评论。
 
接下来,邓飞又根据刘长告知的新情况,连续发微博,对动态进行了跟进。随后的3个小时里,他一共发了20多条微博,其中9条以《昌北机场女厕攻防战直播》为标题,实时直播了昌北机场的情景。
 
“我看见‘转发’和‘评论’的数字开始翻滚。”邓飞说,“微博的作用不只是所谓的围观,很多网友会想办法找到当事人的电话等进行询问、质疑,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这就对公权力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事实上,确实有无数个电话打往江西各级政府部门,甚至还有人给带队堵人的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发短信表示抗议。
 
次日,全国数十家媒体跟进报道了钟家姐妹在机场的遭遇,宜黄的部分官员很快被问责处理。由于微博直播,原本可能被掩盖的事实,成了备受公众瞩目的公共事件。
 
2010年被视为中国微博元年。互联网观察人士普遍认为微博带来了一场信息传播革命。微博让公民的知情权、评论权深深地揳入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公共事务领域。“围观即参与,转发即表态”;“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等口号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公民记者”得以涌现,微博为公民的诉求表达增添了新的力量。
 
事实上,因微博围观、转发、求证引发的还有许多公共事件:到处推销成功学的“打工皇帝”唐骏,因在微博上被质疑而深陷“学历门”;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因首先在微博上发布自己被袭击的消息而获得关注。此外,在“我爸是李刚”事件、“复旦大学黄山18驴友”事件、“吴忠警方跨省追捕”事件中,微博也是信息传播和公民参与的主要载体。
 
如果不是微博,青岛四方区拆迁户王国栋的人生或将呈现出另外一种图景。
 
“之前我真的穷尽了各种法律救济措施,还是看不到任何希望。”注册微博账号两周后,12月6日晚,深感绝望的王国栋拿出汽油,在微博上留下“我爱这个国家,但它不容我了”的遗言,准备“誓死捍卫家园”。
 
令王国栋意外的是,该条微博迅即被转发了7000多次,短短2小时内,陌生的劝慰电话、短信不断。有网友说:“不用谢,帮你就是帮我们自己。”
 
在多方劝解下,王国栋最终打消了自杀念头。随后,得益于众多网友、媒体以及知名学者的介入,当地政府决定暂缓强拆。
 
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微博使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进展成为可能。据调查记者王克勤透露,这一案件最初是事发大学的学生用微博向他发私信求助,后来又源源不断地向他传送信息,才使他得以完成这次艰难的采访。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认为,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开辟了一个公民表达、参与和互动的新场域,“毫无疑问,微博是很有利于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
 
宜黄事件中“机场攻防战”的主角之一、22岁的服装销售员钟如九也开通了微博,这位以前只会上网听歌的“网络菜鸟”表示,要“跟大家一块儿成长,推动社会一起往前走”。
 
理性和建设性的个体表达应受到管理部门的充分尊重
 
2008年年底,26岁的河南南阳青年王清向全市181个行政部门提请了政务信息公开申请,仅收到18份回复。不仅如此,他还陷入困境,不断接到骚扰电话,甚至有人怀疑他是不是间谍。
 
到了今年,这种信息公开的申请,已经成为普遍的“公民行动”。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类似函件,要求公开预算,公开“三公”经费,公开公车数量,公开公务员收入……
 
公民力量的成长,也有赖于公民意识的觉醒。这些人站在公民的立场上,运用合法手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动起来,去推动公权力的公开透明与公平正义,展现出力量。
 
叶晓静是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12月21日,为了解北京市公务用车的确切数量,她向北京市公安局、财政局、交通委提交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这是一个公共事件,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我认为必须要公开。”叶晓静说,“尽管我买不起车,但我一样关注买得起车的人的权利。申请必要的信息公开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权利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公权力可能会不断膨胀,私权也因此受到公权的侵占。”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认为,理性和建设性的个体表达及权利维护,应受到管理部门的充分尊重。
 
贾西津说,政府部门应在日常管理中,更多地纳入公民表达和参与的因素,不能看到类似的要求,就认为是对自己的质疑或挑战,从而采取躲避压制的态度。“应该看到这些表达往往比较平和、理性,也通常是合法的诉求。这样的诉求得到良性呼应多了,抗争性、冲突性的诉求就会少了。”
 
贾西津认为,表达理性很重要。现在,媒体和网络正在公共事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个平台如何不至陷于无序埋怨、谩骂,而是理性表达声音,将体现公民参与事件的成熟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