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民间记忆>>正文内容
被掩埋的抗战真相:许多老兵都不愿提及过去 >> 阅读

被掩埋的抗战真相:许多老兵都不愿提及过去

作者:于靖园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2日 点击数: ( 字体: )

 
 
  要不是采访,郭晓明也不会知道,在条件艰苦的抗战年代,有许多士兵因为营养不良,会得一种奇怪的夜盲症——晚上只要站起来,眼睛就看不见东西。“怎么办?就天天躺在那儿。想上外面去呢,就先看看旁边的路,站起来闭着眼睛,跑到自己先设定的那个目标,比如说五米、十米的那个地方,然后到那儿再躺下。”
 
  不为人知的何止“夜盲症”、“探照部队”……,那些当年老兵们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以及他们抗击敌人的生龙活虎的细节,又有多少被记录下来?即便在以往电视片中也会塑造抗日英雄形象,但处理方式却简单得近于模式化打造。有谁真正倾听过他们的故事?
 
“你们这些搞电视的,电视上的东西都是假的,你们知道什么是打仗吗?知道什么是枪林弹雨吗?那枪,真的就像林子一样;那子弹,真的就像下雨一样,那真的就跟下雨一样啊!”《我的抗战》前线记者采访时,一位老农打扮的老兵对着摄像机镜头激动地说。
 
战火中,爱情无处栖身
 
  除了枪林弹雨,《我的抗战》中还有枪林弹雨中的爱情。
 
  战争中的爱情,是战火和死亡里的牵手,也是撕心裂肺的永别。
 
  《永远的微笑》一集中,满头白发的李基中老人在镜头前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的初恋。参军前的一天,李基中曾想把自己的心意告诉那个他暗恋许久的青梅竹马名叫虞琼轩的姑娘。可命运弄人,琼轩那天刚好因为毕业会考无法会客。上了战场后,李基中将满心爱恋写在日记里,并把日记寄给姐姐。姐姐故意放在桌上让琼轩看到。不久,李基中收到了琼轩的来信,信上是一首诗:“天涯相隔两迢迢,欲寄愁心塞燕遥,忽见鸳鸯情得得,教侬心乱更魂销。”
 
  这首诗带来的幸福感把李基中击中,只是,浪漫的爱情在战火涂炭中,注定无法栖身。李基中的初恋最终被战火无情地夺去。多年后,李基中零星得知琼轩的下落:她嫁了人,并不幸福,最后投河自尽。“许多年了,在每一个长梦里,琼轩总是十一二岁的模样,天真烂漫,没有悲伤,她身后是大片灿烂的花海,微笑的样子一如当年……”李基中对着镜头说。
 
  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比艺术更戏剧。除却那些感人肺腑的爱情,老兵阎继哲的经历在采访者张钧听来简直犹如天方夜谭般离奇。
 
  抗联战士阎继哲出现在《我的抗战》最后一集《胜利了》当中。阎继哲生于1912年,1943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阎继哲被日本人抓进了哈尔滨的监狱。关押近两年后,阎继哲被判处死刑。处决方法是用绳子勒死。1945年8月14日,是行刑的日子。先行刑的是隔壁的战友孙国栋,阎继哲听到,行刑前,他一直在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老阎,我先走了。”这是孙国栋给阎继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当年,执行死刑的时间,是每天14点30分到16点30分。行刑当天,刽子手多喝了点酒,晚去了一小时,战友牺牲后,阎继哲的死刑被推迟到第二天执行,而他的命运正是由此改变。第二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阎继哲因此活了下来。从1945年开始,阎继哲把8月15日当成了自己的生日,纪念在这一天重获新生。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如果你被这些可爱的老人打动,别忘了,这只是冰山一角。”在同名图书《我的抗战》的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句。那么,真正的冰山,人们是否还有机会见到?
 
  “已经没有机会了。”《我的抗战》总导演曾海若说。“大量的老人已经去世,我们没有机会去采访他们。”而且,让人遗憾的是,《我的抗战》采访到的老兵,都是下级军官,尽管他们亲身经历了战争,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参与的那场仗为什么打、又是怎样打的。
 
  “他们只是承受者,所以你无法知道真正的历史是怎么回事,你看不到那个冰山。”曾海若说。不过,即便只有“一角”也总是好的。于是,仅仅是为了这 “冰山的一角”,《我的抗战》团队一直在跟时间赛跑。“不能再等了,那些老人年纪太大,他们慢慢地在失去记忆。” 曾海若说。
 
  《我的抗战》制作时,崔永元不断强调“加多点老兵在片子里”,但时长和选题的限制还是让许多老兵没法出现在荧幕前。实际在片子中播出的只有200多个老兵。而在这200多个老兵中,已经有20多人在片子播出前就已经离世了。
 
  曾经与老人们有过真真切切接触的郭晓明知道,这个名单还会持续增加。他记得自己采访的第一个老兵朱鸿,一名上过大学的新四军老战士。每次采访前夜,老人都会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整理出来,密密麻麻写满好几张纸条。朱鸿对郭晓明说:“我年纪大了,能做贡献的事情少了,对你们的采访提供帮助,可能是我最后能做出的贡献了。”
 
  这些“最后的贡献”也被一分分一秒秒记录在崔永元“口述历史档案库”中,到如今,崔永元这个历时8年,耗资1.3亿元创建的“口述历史档案库”已经采访了3500人,集成影像200万分钟,搜集历史老照片300万张。
 
  “这么做的意义在于提醒。”曾海若说,“提醒所有人不要忘记,现在能触摸到的中国人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就是八年抗战。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让曾海若感到欣慰的是,由于最开始《我的抗战》是在网络首播,其主要观众群集中在80后和90后。“很多年轻人喜欢,这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如今,《我的抗战2》已经开始筹备,期间,制作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叫做“关爱老兵网”的网站,“这是一个民间组织,专门帮助如今生活穷苦的老兵。”曾海若说,一个人只需要每年资助600元钱,就能“认养”一名老兵。
 
  “那是真真正正的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郭晓明如此形容他之前采访的一名生活艰难的老兵,“房顶是木头做的,烧水的炉子是拿砖头搭的,墙也被熏黑了。”让他难以忘却的是,老人每天都拿一个破旧的塑料瓶喝酒,那或许是老人唯一可以寄存的乐趣。“肯定还有更苦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郭晓明感慨。
 
  2009年秋,郭晓明再次来到老兵王文川家里,摄像机拍下了老人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最后一个镜头,是老人坐在椅子上冥思的背影。三个月后,2009年12月7日凌晨2点30分,王文川带着对谢晋元团长和战友们的思念,离开了人世,享年92岁。
 
  他生前最后的愿望是能够回到四行仓库看看。
 
  于是,在《我的抗战》专题片的末尾,屏幕上出现了一首诗,那是诗人穆旦在亲身经历野人山撤退后,写下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