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民间记忆>>正文内容
黄埔生谢玉璧:留在我们灵魂深处的痕迹 >> 阅读

黄埔生谢玉璧:留在我们灵魂深处的痕迹

作者:王 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2日 点击数: ( 字体: )

 
他在我们灵魂深处留下了痕迹
 
没了照片,也无法见到档案,但在谢玉璧那些年迈的学生眼里,这没什么,他们心中那个谢老师的形象,50多年来一直不曾模糊。
 
去年麦黄之前,朱守仁到河南郸城看望王长兴。王长兴问他,谢玉璧老师你还有印象吗?朱守仁回答,印象深刻得很!74岁的王长兴当时表示,他打算在清明节带着纸钱和贡品,到谢老师的坟上去看看。他怕再往后,渐渐就走不动了。
 
回到付集后,朱守仁也意识到,谢老师的学生差不多一半已经离世,在世的也大都年迈,不少人已经行动不便,见面将越来越难。
 
“烧了纸钱,纸灰很快就刮跑了,光拜祭还不够,立碑才能万古永远。立个碑吧,这才是个永远的事。”朱守仁说。得知他的想法后,太和的同学告诉他,“沾(当地方言“行”)”;河南的同学告诉他,“中”。
 
去年九月初二征得谢老师家人同意后,朱守仁在回家的路上,已经开始考虑该如何写悼词。这份最终写了两页纸、不到1000字的悼词,老人整整斟酌了半个月。
 
而200多字的碑文,他前后想了四五天,一遍一遍地打草稿和修改。然后,他拿给朱德连看。朱德连认为,其中的“深受当地学生爱戴”,应该改成“深受广大干群及学生的无比爱戴”。
 
朱守仁采纳了他的意见。朱守仁多次听付集的老人们讲,当年谢老师离开付集小学时,很多学生哭着扯着他的背包带不让走。看着孩子哭,有些家长也跟着哭。谢玉璧含泪说,“调令来了,我不走不行啊。”
 
拿着拟定的碑文和45人名单,朱守仁到碑店精心挑选了一块最大的石碑。但刻碑的人说刻不下。他只好把碑文删到110多字,然后声明:“不能再压缩了,再压缩就概括不了谢老师了!”
 
有人看了碑文后,建议加上“师生情”。最终在这座两米多高的墓碑上,又多了“师生情”3个字。
 
这份师生情,几十年来也的确深深地藏在学生的心里头。孙光亮已经行动不便,只能夹着拐杖在室内移动。他托人给朱守仁带去了800元,还有他为老师写的“品性刚正、敬业育人”8个字。
 
这8个字,他斟酌了两天,认为“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
 
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谢老师的刚正。在这位当年的学生干部眼里,谢老师不是个随波逐流的人,言语非常谨慎,很低调,但很有主见。当时运动多,讲空话的人也多,但谢老师不帮着空喊。
 
上体育课之前,不少老师都要例行讲一些时代背景的话,谢老师则不对孙光亮他们讲这些。“他说,锻炼身体就是锻炼身体。他不引用当时那些时髦和夸张的口号。”老人声音低沉地回忆道。
 
在孙光亮看来,在那个年代,谢老师能做到这样,已经很难得,也充分说明老师品性刚正。
 
那时候,孙光亮和同学们凡是穿汗衫,胸前都会有“先锋”两个字。这字也全都出自谢玉璧之手。家里做了新汗衫后,孙光亮找到谢老师,老师用他备课和改作业时用的毛笔,在纸上写下颜体小楷“先锋”两个字。孙光亮跑去街上的裁缝店,用红布比着剪出“先锋”两个字,缝在汗衫上。当时,学生常常不是统一做汗衫。谁有了新汗衫,谁就去找谢老师,他总是非常耐心地一个一个给写。
 
学生放学后,按要求老师要送他们回家。孙庄、梁庄、谢庄和杨庄这4处,离付集小学最远,谢玉璧就负责送这4个庄的学生。那时因为家庭困难,失学的学生多,谢老师在送学生之余,经常家访,最终挽回的学生也最多。
 
对这些能够回到课堂上的学生,谢玉璧也非常珍惜。他不仅备课认真,而且批改作业也一丝不苟。尤其是写得好的作文,他会很用心地写上自己的批语,然后贴到墙上。
 
作文都是由老师命题。孙光亮印象中,谢老师命的题,写政治的少,写农事和季节的多。他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谢玉璧让他们描写经常到乡里送信的邮递员,谢老师起的题目是“记一位绿色天使”。
 
那次,孙光亮因为写得好,作文上了墙报。谢老师批改得也非常认真。之前孙光亮一直记不住分号的用法,作文上墙后,谢玉璧先是鼓励了孙光亮,然后告诉他,作文里面有个地方不应该用句号,应该用分号。这个小学没毕业的老人至今对标点符号里的分号,印象极深。
 
在采访中,孙光亮特地用当时写“品行刚正、敬业育人”的毛笔,写下“师魂”两个字。他说这既能表达他此刻的心情,也能表达此生对老师的尊敬。
 
“因为谢老师不仅教文化知识,还教怎么做人。我们做他的学生,终身受益的不仅是文化课知识,还有品德教育。”老人说。那个封领扣始终扣着的谢玉璧,是他这一生的最后一位老师,在他的“灵魂深处留下了痕迹”。
 
这痕迹,也留在了张罗立碑的朱守仁的灵魂深处。1964年,乡里办农业中学,朱守仁班里一个新婚的学生跟媳妇闹别扭,躺在床上不到学校上课,家人怎么喊都不起来。后来,学生一听说朱守仁走了18里路来家访,立马起床跟老师赔不是。回到学校后,朱守仁没有批评学生,他不仅帮这名学生把落下的课补上,还以过来人的身份教他如何与媳妇相处。
 
“谢老师那时,不仅教我们文化知识,也经常从做人的品德方面教育我们。我也应该这么教学生。”他说。
 
从谢玉璧身上传承下来的精神,让朱守仁感动了自己的学生。年逾花甲的农民王修身,听说老师朱守仁要为他的老师谢玉璧立碑时,马上告诉朱老师,“我也要参加。”
 
除王修身之外,在立碑人名单里,还有3人不是谢玉璧的学生。这些老人找到朱守仁,只说了一句话,“算我一个,我很敬佩谢老师。”
 
在辈分最低年龄最小的王修身的名字被最后一个刻上石碑之后,这座由45名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给谢玉璧老师立的墓碑正式刻成。
 
2010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五,这块永远不会有照片的碑,最终立成。碑的东北方向,杨树掩映着二郎小学,那里是谢玉璧教学的起点。碑的西南方向,杨树同样掩映着南谢庄,那里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他生命的终点。
 
立碑仪式结束后,有几个同学提出,以后逢年过节要来坟上看看谢老师。朱守仁说,不用了,年纪都大了,心里没忘就行。
 
谢玉璧最生动的面目,碑上没有,历史里没有,只在这些白发老人的记忆和灵魂里。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