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民间记忆>>正文内容
罗盛教背后的真实故事:毛泽东为何亲自拍板宣传 >> 阅读

罗盛教背后的真实故事:毛泽东为何亲自拍板宣传

作者:凤凰大视野 来源:凤凰网历史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5日 点击数: ( 字体: )

 
核心提示:中朝军民之间的这些细微矛盾,很快被中共高层所察觉,两军合作,此为兵家之大忌,而罗盛教解救朝鲜落水儿童的事迹,让政治敏锐的北京方面捕捉到了修复两国军民之间情感的契机。最终由毛泽东拍板决定,将罗盛教的事迹放大为代表中朝兄弟般友谊的一个政治事件来处理并大力宣传。
 
 
凤凰卫视2011年7月2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罗盛教这个名字曾经家喻户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罗盛教的事迹被广为传播,甚至搬上了小学教材,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可是在很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这篇课文背后的真实故事,其实知之甚少,甚至包括罗盛教当年所救的那个孩子的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
 
解说:2010年9月29日,湖南省吉首市。秋日的烟雨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仍不见放晴。一大早,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孩子们整齐列队,参加70周年校庆。
 
今天,在众多位嘉宾中,有几位特别的客人,他们自朝鲜远道而来,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与这所学校及这场校庆的关系,更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实际上他们是因为英雄罗盛教而来。
 
学生: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山野上铺着厚厚的雪,几个朝鲜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突然喀嚓一声冰破了。
 
解说:这是70年代初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的《罗盛教》一文,断断续续二十多年在中国,几代儿童的启蒙时期都留下过深刻印象。
 
时光将我们带回到六十年前,1952年1月2日,元旦过后的第一天。清晨寒风凛冽,雪雾弥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战士们,如往常一样沿着石田里村旁的沸流河早操。7点左右大部队都已早操完毕,时任47军141师侦察连文书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和另外几个战友走在部队的最后面。队伍刚刚走过河滩,突然,罗盛教听到了叫喊声。
 
谭国雄(原志愿军47军战士):他一看那小孩围着那河滩,那个河滩那个地方叫喊。他就一边走呢,就一边脱掉身上的棉大衣,脱了就往那个河边跑去了。
 
学生: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一会儿,水面上一阵晃动,伸出来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膊扒住了冰,使劲往上爬。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
 
解说:故事的结局众所周知,落水的孩子得救了,而罗盛教牺牲了。
 
1952年2月3日,为表彰罗盛教的事迹,中国军方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半年之后的1953年6月25日,朝鲜方面追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罗盛教所救的孩子崔莹的家乡,被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被改名为罗盛教山。
 
这里是罗盛教的母校,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70周年校庆的现场。而眼前这位朝鲜老人名叫表京玉,她就是当年罗盛教所救的朝鲜落水少年崔莹的夫人。今天她应校方邀请专门来参加罗盛教母校建校70周年校庆的,同时也为完成来中国探访罗盛教故乡的愿望。
 
这天,罗盛教的两位妹妹,专程前来迎接表京玉,这是78岁的表京玉第一次来到中国,也是时隔多年之后,崔罗两家人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见面。
 
1931年,罗盛教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普通的村庄,全家以务农为生,罗盛教是家中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1951年4月,刚刚从湘西军政干部学校毕业的罗盛教,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对于当时的罗家人来说,罗盛教是全家人的荣耀。然而仅仅时隔不到一年,1952年2月,罗盛教从朝鲜牺牲的消息,就传到了家乡。牺牲时,他刚刚21岁。
 
陈纯:原来都是爸爸妈妈,整个屋都是他们料理的,家里的劳动各方面,自从盛教哥哥一出事以后,出了这个事以后妈妈就不行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那么我这个大姐姐呢,她已经结婚了,丢下自己的那个家不管了,一切都为了妈妈,跟她种菜把菜搞好,帮家里头喂猪,妈妈喂的猪,来帮妈妈把猪喂好,就是我这个大姐,她就是说弟弟妹妹小,我这个做大女儿的,我一定要像哥哥一样,在家里要孝敬父母。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