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学人春秋>>正文内容
张季鸾发出第一封新闻专电 骂蒋介石娶宋美龄 >> 阅读

张季鸾发出第一封新闻专电 骂蒋介石娶宋美龄

作者:张 弘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7日 点击数: ( 字体: )

 
 
 
张季鸾(1888—1941)
 
  名炽章,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山东邹平。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一度在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文件,发出近代报业史上第一封新闻专电。民国成立后两度因报道入狱,1926年9月1日,与吴鼎昌、胡政之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担任《大公报》总编辑至1941年病逝。
 
  追忆与回眸
 
  张季鸾1941年病逝于重庆时,只有54岁。他去世后,蒋介石亲自参加了葬礼,国民政府以国葬的形式来安葬张季鸾。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林祖涵联名发来了唁电:“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而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的唁电为:“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对于张季鸾而言,辛亥革命之前的留学办刊,以及辛亥之后短暂的“从政”和办报,以及被袁世凯、段祺瑞两次下狱,是张季鸾作为一个报人的抱负、思想和主张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些历练,无疑成为了他后来创办《大公报》的重要经验。
 
  加入同盟会又退出
 
  1905年,张季鸾被选派到日本官费留学。因办理母丧及学习日语,1906年秋天才得以成行,在开往日本的轮船上,他认识了胡政之。
 
  张季鸾的好友兼同乡井勿幕特意从东京赶到长崎迎接了他。到东京后,井勿幕在自己借宿的地方,为张季鸾租了一间不大的房间,并建议他到经纬学堂报名补习日语。
 
  井勿幕的朋友似乎很多,课余经常有人来访,他常常与友人谈到深夜。他曾经悄悄告诉张季鸾,前一年同盟会成立时,他就参加了,并且被委任为陕西支部长。
 
  在经纬学校,张季鸾很快就掌握了日语,听讲、笔记、各项课程应付自如。他每日读报,对于东京、大阪出版的《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很感兴趣。其时,同盟会刊物《民报》与梁启超主笔的保皇党刊物《新民丛报》笔战正酣,张季鸾更支持《民报》主张。
 
  此时,考上东京帝国大学预备科的胡政之不时来访。有一次,张季鸾在胡政之寓所遇到胡的四川同乡吴鼎昌,两人一见如故。吴经济比较宽裕,经常带上他们去吃“中国料理”。
 
  不久,张季鸾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陕西的进步青年准备筹备《夏声》杂志,张季鸾的两位好友井勿幕、康心孚等都提议张季鸾担任编辑,说张学识广博,文笔恣肆,并得到了大家的同意。由此,张季鸾开始了自己的新闻报刊事业。
 
  在日本,张季鸾交游甚广,其中相当一部分如张群等人都是同盟会成员。他曾见过黄兴,并与孙文谈话。井勿幕再次劝张季鸾参加同盟会,但是被张季鸾拒绝。他表示,自己对孙文的学识、气质、人格等都很佩服,但自己立志要做一个新闻记者,以文章报国。做记者的人最好要超于党派之外,说话可以不受约束,宣传一种主张,也易于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二十多年后,张季鸾向徐铸成谈及自己早年曾参加同盟会,因为在日本学的是金融商业,孙文有一天对他说,从事金融贸易的人,最好不要加入党派,免得国家的金融商务受政局变动的影响。你不妨退出同盟会,只要心向革命,还是我们的好同志。就这样,他就办了退盟的手续。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