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学人春秋>>正文内容
加拿大人为何一度反对赞美白求恩? >> 阅读

加拿大人为何一度反对赞美白求恩?

作者:朱绍杰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6日 点击数: ( 字体: )

TAG:百家讲坛  白求恩  医生  国际主义战士  闪婚
 
核心提示:在此后40余年间,他多次来到中国。在写《凤凰涅槃: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之前,他和妻子已经出版了4部有关白求恩的著作。但其他加拿大人对这些书并不感冒。“当我上世纪70年代卖书的时候,许多加拿大人反对赞美白求恩,因为他是一个共产党员。”
 
这个北美名医在中国家喻户晓,
 
毛泽东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高度评价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
 
这,几乎构成了中国人对他的全部认识。
 
然而今天,来到广州的“白求恩生平展”,
 
却变换一个角度,
 
告诉我们———
 
1
 
8月15日,“白求恩生平展”在广州大元帅府纪念馆举行。作为中加建交40周年文化交流项目的主角,这个中国人最熟悉的加拿大人,“来到”了广州。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用不怎么流利的中文念到这句评价时,在场的中国人无不会心而笑。正是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让这个外国人在中国家喻户晓。
 
毛泽东用五个“人”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高度评价了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而《纪念白求恩》一文曾是亿万中国人烂熟于心的“老三篇”之一,这篇仅千余字的文章几乎构成了中国人对白求恩的全部认识。
 
白求恩终年49岁,在华时间仅一年零八个月,但这段经历所发出的光芒,仿佛遮盖了完整的白求恩:他的传统教会家庭、他一生中始终牵挂的女人、他的绘画诗歌与摄影、他来华之前已经取得一番成就的事业、他在精神生活上的困局与突围……
 
2
 
出生在一个传统教会家庭
 
“母亲给了我一个传道家的性格,父亲给了我一股要行动的热劲。”白求恩这样总结家庭对他的影响。而在加拿大历史学家、白求恩纪念馆顾问罗德瑞克·斯图尔特看来,白求恩自小就有着某些核心信念。从基督教信仰到共产主义,白求恩的一生经历了重大转身,但他内心的一些价值观始终没变。
 
1890年,白求恩出生在一个传统的教会家庭中。他的家族自大洋彼岸的西欧,作为拓荒者来到新大陆。白求恩的高祖父约翰牧师于18世纪末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建立了第一个长老教会。而白求恩的父母,都是十分虔诚的基督徒,父亲是牧师,母亲是传教士。
 
对成长中的白求恩而言,家庭给予他的教育来自基督教———为民众服务,无私奉献和努力帮助他人。
 
中学毕业后,热爱足球的白求恩选择了和祖父相同的职业:医生。1909年,他进入祖父曾参与创办的多伦多大学医学院。青年白求恩并没有埋头书斋,1911年,他中断学业,去到北部的边疆地区,和那里从事伐木的新移民住在一起,并教授他们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白求恩再次中断学业,应征入伍,加入了第二战地医疗团,赴前线参加人道救援工作。而在比利时,他腿部受伤,被迫退出前线。
 
3
 
成为北美著名胸外科医生
 
战争让青年白求恩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在某种程度上,他不再相信上帝,因此陷入困境,思想上形成真空”,罗德瑞克在今年5月出版的最新专著《凤凰涅槃: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中指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他保留了其中的价值观,仍想服务和帮助他人。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便困扰着他,他会感到内疚”。
 
1926年,白求恩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大考验:他患上了当时无法医治的绝症———肺结核。与此同时,为了不连累年轻的妻子,他坚持与之离婚,独自面对死亡。在疗养院里,白求恩主动要求医生对其实施当时技术尚未成熟的“人工气胸疗法”。
 
手术成功后,年近四十的白求恩再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胸外科手术的研究上,从1928年4月起,他先后发表了十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研制和革新了30多种外科器械。其中用于修剪肋骨的“白求恩肋骨剪”,在80年后的今天仍在使用。
 
他在蒙特利尔圣心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把这个新设立的科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一年可医治1100名肺结核病人。到上世纪30年代,他已经是北美胸外科领域的著名专家,曾连续两届被选为美洲胸外科医生协会的五人执委之一。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