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学人春秋>>正文内容
国学大师朱季海:性格狷介 最怕受辱获俗利 >> 阅读

国学大师朱季海:性格狷介 最怕受辱获俗利

作者:许石林 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6日 点击数: ( 字体: )

 
  朱先生一直得到苏州各方面人士的关照,但他却从不给任何人以世俗理解的面子。据徐云鹤先生说,某老板曾经托经常照顾朱老的另一位晚辈朋友,请朱老帮助其鉴定一幅吴湖帆的画。朱老很高兴地看了画,确定为真品。画主十分高兴,提出请朱老给画上题写几个字,作为书画过眼跋语、以示此画经朱老品鉴过。朱老说什么也不写,原因仍是自己老了,字不好,不能写。后来画主退一步,希望他能与朱老连同那幅画一起照个相,并说要给朱老两万块钱。朱老听了,很生气,拂袖而去。
 
  听了许多关于朱季海先生的故事,最集中的感觉这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人。学界人论朱季海,随便到哪个一流大学都能当个学术带头人,而他却几次与著名大学无法合作。匡亚明先生曾经力邀朱先生到南京大学教书。朱先生提出几个条件,堪比陈寅恪先生那著名的三条,朱先生提出:一,上什么课由我自己定,不听学校的,而且每堂课不长,只讲20分钟,多了无益;二、薪水给多少由我自己定,多给了不行,少给了也不行;三、不参加任何教学之外的学习与活动,不填任何表格。一代教育家匡亚明也爱莫能助。
 
  魏家瓒先生曾任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为了照顾朱老,他让文化局将朱老吸收为市政协委员,以便给他在经济上有所照顾。文化局劝了一个半月,回复:朱老说了,自己不懂政治,去了不能发挥作用,浪费一个名额,坚决不干。
 
  朱季海先生先前常常去苏州的一个公园闲坐,公园管理处对他十分照顾和爱护。后来觉得离家有点远,才改到每天在采芝斋小坐。采芝斋主人同样十分欢喜地照顾朱老。朱老经济的确异常拮据,据说在公园闲坐的时候,常常中午饭都没有吃,附近居民有的会给老先生送一点吃的。朱老先生就是在苏州这个风温水软的古城,依靠着水乡小巷里那仍然流淌着的人情温暖着年迈的身体。
 
  我和徐健顺、陈琴两位老师商量,给朱老捐助一点钱,以表达我们的心意。徐云鹤先生说:那你们可要想一个好理由,朱老哪怕一分钱没有,也不随便拿别人一分钱。尤其不能让他感到你可怜他,有施舍救助他的意思,钱还不能多,多了他会问,你答不上来,就露馅了。我们最终商量,每人捐一千块钱,委托魏徐两位先生交给朱老,我们编的理由是这是国家专门给的钱,每一位接受采访的老人都能拿到这点儿钱。
 
  很多人不理解朱季海先生,是不奇怪的。
 
  古今士君子读书人中,很多人是不善治生的,这种不善赚钱治生的读书人常常被浅鄙者讥为无用。在以往,一个保存着士大夫阶层的时代,尚且有或多或少、或薄或厚的养士机制,世道人心也传承着一种默契,即给读书人保留一点颜面,使这些寒士不至于饿死。但是在士大夫阶层消失,人心尚利轻义的时代,不善治生的读书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多数人折节屈从流俗,在所难免。像朱季海先生这样极其罕见的人,难免被人目为怪物。
 
  先生是那种“行己有耻”、“君子不器”、性格狷介有操守的古代士大夫,即便身怀绝艺,也不会放下身段,屈服于流俗,以艺换钱。士君子洁身好义,遇沮则退,容易受伤害;不似流俗小人,忍耻求利,虽击之亦难去。历代朝廷,均以消磨辜负士君子为社会运转的能量,一代代端方正贞之士,明知坚持节操就是赴死,却一代代前赴后继地接续那种不屈的品行。
 
  朱季海先生内心最脆弱的是怕受屈辱,忍受屈辱而获俗利,那是他受不了的,所以宁愿困厄以洁身自好。他不写字换取润笔,貌似不通人情,其实他通的是千古大人情!字为人之千里面目,在别人的谅解中勉强写字,自己都过不去,有伤品格,君子不为;再者,即便为了稍稍换口饭吃,在这个商品时代,人家愿意买老人的字,可老人却不愿意屈服于金钱,不屑于交易,如颜之推所云:字为人赏识,一旦开笔,则人情纠缠,以年迈身体,不免辛苦于笔役之劳,这是智慧的朱季海先生不愿意做的。他之所以坚守了一辈子的操守品节,为的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下,保持他自己心中认可的万世不易的士大夫价值。至此,似乎可以理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怎么一回事了。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