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红版专区>> 话题>>正文内容
上梁不正下梁歪 >> 阅读

上梁不正下梁歪

作者:邹纪孟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31日 点击数: ( 字体: )

在君臣关系中,中国历来最强调的是一个“忠”字,而犯上作乱的臣下却前后相继,代不绝书,莫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大臣们都是一些奸佞之辈?非也。

 
韩非认为:“ 臣之忠诈,在君所行也。君明而严,则群臣忠;君懦而暗,则群臣诈。” 即臣下的忠诈在于国君。
 
每个朝代都有忠、奸、庸,有的朝代善人、忠臣占据上风,恶人、奸佞小人退避三舍;而有的朝代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但性善、性恶只能表现在“人之初”,当一个人走上政治舞台时,他的性是善、是恶,大约已经定型。莫非有的朝代,天生就好人多,坏人少?而有的朝代,天生就好人少,坏人多?
 
韩非并不这么宿命,他认为,关键在于国君。国君是英明的、公正的,正直的原则能够行得通则忠臣多,正气立;如果相反,国君是昏暴的、愚暗的,正直的原则抬不起头则奸臣多,邪气盛。同一个国君,如果前期英明、公正,后期昏庸、愚暗,也必然会造成忠奸易位、正邪消长的局面。而同一个大臣,在明主的领导下,可能会是正派的;在昏君的手底下,则可能是奸佞的。
 
孔子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所谓政,就是要公正。你以公正作表率,谁还敢不公正呢?) 又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好像北极星一样,端居在一定的位置上,群星都环绕着它而转动。) 按朱熹的解释: “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人自归仰,如众星拱北辰。”
 
这些话都有一定的道理。
 
唐太宗在历史上堪称明君,但其大臣的班底却比较复杂,既有从一开始就追随他,始终不渝的从龙功臣,如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也有从隋炀帝那里接收来的一批降臣,如萧瑀、裴矩等,还有的是在他们兄弟权争中弃旧从新的,如魏征。这些人并不都如金似玉般纯良,但由于唐太宗以身作则,导之以正,使得这些人政治品质中的消极因素得以抑制或克服,有的人甚至发生了性格迥异的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裴矩。
 
裴矩是一个“代代红”式的人物,他一生侍奉过北齐、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共三个王朝,七个主子,且在每一个主子手下都很得意。
 
他看出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便想方设法挑动他拓边扩土的野心。他不辞辛苦,亲自深入西域各国,采访各国的风俗习惯、山川状况、民族分布、物产服装情况,撰写了一本《西域图记》,果然大得炀帝的欢心,一次便赏赐他五百匹绸缎,每天将他召到御座之旁,详细询问西域状况,并将他升为黄门侍郎,让他到西北地区处理与西域各国的事务;他倒不负所望,说服了十几个小国归顺隋朝。
 
有一年,隋炀帝要到西北边地巡视,裴矩不惜花费重金,说服西域27个国家的酋长,佩珠戴玉,服锦衣绣,焚香奏乐,载歌载舞,拜谒于道旁;又命令当地的男女百姓浓妆艳抹,纵情围观,队伍绵延数十里,可谓盛况空前。隋炀帝大为高兴,又将他升为银青光禄大夫。
 
裴矩见这一手屡屡奏效,便越发别出心裁,劝请隋炀帝将天下四方各种奇技,诸如爬高竿、走钢丝、相扑、摔跤以及斗鸡走马等各种杂技玩耍,全都集中到东都洛阳,令西域各国酋长使节纵情观看,以夸示国威,历时一月之久。在这期间,又在洛阳街头大设篷帐,盛陈酒食,让外国人随意吃喝,醉饱而散,分文不取。当时外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出这是浮夸,隋炀帝却十分满意,对裴矩更是夸奖备至,又赐钱40万,还有各种珍贵的毛皮及西域的宝物。
 
裴矩个人是既富且贵了,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场罪恶的讨伐辽东的战争,便是在裴矩的唆使之下而发动的,战争旷日持久,屡打屡败,耗尽了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致闹得国弊民穷,怨声四起,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后来他几经辗转,投降了唐朝,在唐太宗时担任吏部尚书。唐太宗对官吏贪赃受贿之事十分担忧,决心加以禁绝,可又苦于抓不住证据。有一次他派人故意给人送礼行贿,有一个掌管门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绢,太宗大怒,要将这个小官杀掉。裴矩谏阻道:“此人受贿,应当严惩。可是,陛下先以财物引诱,因此而行极刑,这叫做陷人以罪,恐怕不符合以礼义教导人的原则。”
 
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召集臣僚说道:“裴矩能够当众表达不同的意见,而不是表面顺从而心存不满。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这样,还用担心天下不会大治吗?”
 
司马光在论及裴矩的变化时说过一段话:“ 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这段话说得有理。一个国君,便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标志正,则影子直;标志邪,则影子歪。忠臣、良臣的出现,是由于国君的培植、倡导;奸臣、佞臣的出现,是由于国君的放纵、默许。但臣下的忠奸正邪并不完全取决于君上,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还是以唐太宗一朝为例。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