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红版专区>> 讲坛>>正文内容
名将之死:为帝国的不幸买单 >> 阅读

名将之死:为帝国的不幸买单

作者:王者觉仁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9日 点击数: ( 字体: )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潼关上空乌云漫卷,朔风怒吼。数万唐军将士被召集到刑场周围,奉命在此观刑。
 
此时,距离安禄山起兵刚刚一个多月,可潼关以东的大片国土、包括东都洛阳已全部沦于叛军之手。15万范阳铁骑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其前锋已兵临潼关城下,率部驻守潼关的是大唐帝国威名赫赫的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
 
刑场周围,绣有“高”字和“封”字的军旗在大风中猎猎飘扬,发出阵阵裂帛似的声响。随着一道森寒的刀光闪过,第一名钦犯脑袋落地。不久,第二名钦犯被押了上来,他大声向围观的将士们喊着什么。人群静默了一会儿,忽然有人大喊一声——冤。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着喊。片刻后,数万唐军将士喊冤的呼声便已直冲霄汉。监斩官气急败坏地冲着刽子手尖声高叫:快给我砍了!手起刀落处,是高仙芝英俊而绝望的脸,躺在不远处的是封常清的头颅。
 
 
高仙芝,高丽人,将门之后,从小随父至安西。史称他“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二十出头便被提拔为将军,“与父同班秩”。
 
高仙芝曾先后在安西军事长官田仁琬、盖嘉运麾下效力,但一直没得到重用,夫蒙灵詧出任安西节度使后,屡屡对他进行提拔。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居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兼节度副使。
 
此时的高仙芝虽然已经是安西唐军的二把手,但还称不上名将。真正让他扬威西域、名动朝野的是千里奔袭小勃律的战役。
 
小勃律国位于吐蕃西北,大约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一带,介于吐蕃、中亚与安西四镇之间,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自从武周时代以来,这里便是大唐与吐蕃反复争夺的焦点。小勃律原本亲附唐朝,因而屡屡受到吐蕃的攻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再次出兵小勃律,迫使其投降,从而牢牢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同时也切断了中亚二十几个小国与唐朝的联系,大有称霸中亚之势。
 
毫无疑问,大唐帝国要想夺回对中亚的控制权,首先就必须夺回小勃律。
 
然而,从田仁琬到盖嘉运,再到夫蒙灵詧,连续三任的安西军事长官都曾经出兵征讨小勃律,但每次都无功而返,玄宗对此十分不满。天宝六年(747年),夫蒙灵詧向玄宗推荐了高仙芝。玄宗立刻下诏,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一万骑兵远征小勃律。
 
天宝六年四月,高仙芝率部从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镇,今新疆库车县)出发,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向西南行进,经拔焕城、握瑟德、疏勒,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播密川、特勒满川,于当年七月力克吐蕃人控制的军事要塞连云堡(克什米尔西北),进抵小勃律王城,并向小勃律国王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们不占领你的城池,也不破坏你的桥梁,只是要借个道,目标是大勃律国。”
 
小勃律国王当然不会相信,可又没有实力阻挡唐军,无奈之下,只好带着王后和臣民们逃离王城,躲进了山区,准备在此等待吐蕃援军。
 
高仙芝随即展开宣传攻势,呼吁小勃律臣民只要投降,就赏赐钱帛,并说明这是大唐皇帝的敕令。随后,小勃律的多数臣民都下山投降了唐军,国王和王后则逃进了深山的石窟中。高仙芝将几名亲附吐蕃的大臣斩首示众,然后派兵封锁了山区。同时,又派人毁坏了小勃律与吐蕃之间的唯一通道—位于婆夷水上的一座藤桥。
 
数日后,当一支吐蕃援军马不停蹄地赶到婆夷河岸时,藤桥早已不复存在。吐蕃人既已鞭长莫及,小勃律就彻底落入高仙芝的掌心了。
 
十多天后,唐军抓获了小勃律国王和王后。至此,亲附吐蕃的小勃律政权终于覆灭。高仙芝扶植了一个亲唐的新政府,彻底控制了小勃律,达成了此役的战略目标,圆满完成了玄宗交给他的使命。此役的胜利,也确立了高仙芝作为大唐名将的地位。
 
天宝六年八月,高仙芝班师回朝,行至播密川时,便派快马先行入朝,直接向玄宗呈上捷报。谁知这一举动却触怒了上司夫蒙灵詧,夫蒙灵詧为此暴跳如雷:“汝官皆因谁得,而不待我处分,擅奏捷书?高丽奴!汝罪当斩,但以汝新有功不忍耳!”高仙芝无言以对,只好伏地叩首,不停地谢罪。
 
然而,无论夫蒙灵詧如何怒发冲冠,也终究遏制不住高仙芝业已崭露的锋芒,此刻的高仙芝已经在玄宗心目中获得了比夫蒙灵詧更高的地位。
 
随后,玄宗立即颁下一道诏书,征召夫蒙灵詧回朝,同时提拔高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兼摄鸿胪卿和御史中丞,彻底取代了夫蒙灵詧。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