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蓝版专区>> 读史>>正文内容
【2009年7期】陈宫:被乱世压垮的理想主义者 >> 阅读

【2009年7期】陈宫:被乱世压垮的理想主义者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陈宫:被乱世压垮的理想主义者

■舟自横

 

【载于本刊蓝版2009年第七期】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陈宫基本都是伴随曹操或吕布而出现。曹操行刺暴虐无比的董卓,犹如当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震惊天下。曹操在逃亡途中在中牟(今河南中牟)县被抓,而认出他来的正是县令陈宫。心怀忠义、对曹操印象已先入为主的陈宫,并未像个追星族那样扑上去表达敬意。他“熟视曹操,沉吟半晌”,先戳破曹操的谎言,把他收监,“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毛宗岗点评陈宫此举为“”。而此时的曹操受到如此待遇,心中已猜到几分。

 

        到半夜,陈宫命亲随暗地领出曹操,到后院审讯,毛宗岗点评为“精细”。陈宫问他:“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此时的陈宫已非一个幼稚的热血青年,他自以为安排周到,谨慎地考察曹操,按毛宗岗的点评,他“先沉吟,次密召,后拜服。最有次序”。殊不知这一系列的反常行为,狡猾的曹操焉能猜不到?“偏是奸雄会说道学语”,他马上义正词严:“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这一下就镇住了陈宫。正如毛宗岗评语:“此县令须以此言动之,奸雄眼力过人。”果然,陈宫马上屏退左右。而毛宗岗居然又点评陈宫此举为“精细”。搞不懂此语到底是夸陈宫还是夸曹操。

 

        此时的曹操,已完全明白了陈宫的心意。所以,他一个犯人反倒向陈宫发起了强大的心理攻势:“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陈宫问他下一步打算,曹操说:“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这一番话说得陈宫热血沸腾:“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于是下定决心跟随曹操了:“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

 

        按说,陈宫能偷偷放曹操就不错了,但他却像毛宗岗所评,“不特相救,且复相从,宫之于操,其恩不可谓不厚矣”。照现在的话说,陈宫一个堂堂的县长、正处级国家干部,就这么跟一个全国A级通缉犯潜逃了,而且不为金钱,更非为美色,只是出于道义和理想。

 

        两人在逃途中,路过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伯奢热诚相待。早已如惊弓之鸟的两人出于误会,曹操“遂与宫拔剑直入”,一连杀死吕伯奢家八口。文中没有细说,但估计陈宫是参与动手了的。等发现真相,陈宫后悔地说道:“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两人只得又仓皇而逃。

 

        在路上,两人又遇到打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和吕伯奢虚与委蛇一番后,“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原先对曹操相当仰慕的陈宫,此时此刻心理所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曹操的理由是:“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这话说得不错,后果很可能确实如此,但这对正直的陈宫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无心之失已是后悔莫及,有心为过就更不可原谅,何况这都是一条条的人命:“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听到此处,曹操就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千百年来让人诟病的、反映了他人生哲学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此语一出,陈宫算是完全处于幻灭感之中,心中的五味杂陈,非当事人莫能感知。心理还处于惊惧状态下的陈宫,只好默然继续随曹操前行,然后夜宿客店。等曹操睡后,心情算是慢慢平复的陈宫不禁后悔莫及,京剧《捉放曹》里对此作了相当多的渲染,著名的“一轮明月照窗下”唱段,可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陈宫的心态:“(白)我好后悔也……”

 

        此时,陈宫已完全认清曹操的真面目,认定他将来必为国家大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但陈宫终究下不了手,“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于是便不辞而别,自投东郡去了。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888个字符
作者:舟自横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