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选稿>>正文内容
警惕权利缺失形成“新底层社会”危险的贫富差距 >> 阅读

警惕权利缺失形成“新底层社会”危险的贫富差距

作者:王小鲁 张传文 来源:《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7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中国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长期不得进展之时,中国媒体再次发力。新华社“调研小分队”经过大范围的调查认为,中国贫富差距已经逼近“红线”。“劳动者不体面,体面者不劳动”,“挣钱不费力,费力不挣钱”,“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多,活得比马累”,诸如此类的说法,被舆论认为是普通劳动者们的现实写照。
 
与情绪化表达不同,真正让中国民众精确地看到收入差距的是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他在2007年的调研让相关整体数据浮现出来。
 
2005年—2006年对全国几十个城市和县的两千多名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进行了家庭收支调查。按照统计数据,这10%的城镇最高收入家庭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万,而王小鲁推算的结果是9.7万。据此推算,全国居民收入的遗漏大概有4.8万亿,约占总收入比的26%,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
 
王小鲁的调查采用社会学方法,取得了相对真实的收入消费数据。另外根据居民的家用汽车、商品住宅、出境旅游、银行存款分布等数据验证,证明最高收入者的推算是基本可信的,甚至可能偏于保守。
 
这些收入为什么统计不到?王小鲁告诉南都记者,道理非常简单,因为这些收入本身就多数是不合法的“灰色收入”,因为统计局的入户调查完全依赖个人提供信息。王小鲁的“灰色收入”研究提供了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数据。
 
王小鲁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认为,由于数据不充分,他难以重新计算基尼系数,但肯定会明显高于世界银行计算的0.47的水平。王小鲁表示,他们仍在做相关的最新研究,新的结果约在两个月内统计出来,但初步看,这部分隐性收入还在继续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相当快,结果可能远远超过“警戒线”。(据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提供的数据,2007年的《社会蓝皮书》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按照严谨的社会调查抽样方法”得出的调查结果是:200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96。中国人民大学的有关调查数据计算,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561)
 
贫富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式的贫富差距。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在我国则不到10%。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告诉南都记者,从收入法核算的GD P来看,2000年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为51.4%,基本还属于“控股”,而在2007年,这一数字已下降至39.7%。这一下降趋势已经持续22年。
 
权力侵蚀市场导致收入流失黑洞
 
与得到贫富差距的精确数据一样,我们同样必须找到贫富差距的精确根源。我们不妨从收入的黑洞继续追溯。
 
王小鲁认为,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体制下,收入差距再扩大,无非是资本回报拿得多,劳动回报拿得少;但这些如果都有一个合法的理由,这些收入应该是可以通过统计记录在案的。但现在面临着收入流失的黑洞,既不是资本回报,也不是劳动回报、人力资本回报,剩下的就只有对权力的回报了。
 
我们在各个环节都可以发现收入黑洞。世界银行2006年进行的中国120城市竞争力调查指出,企业的旅行和娱乐花费可以衡量对政府官员的“非正规支出”(基本等同于“行贿”)。这项花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最低0.7%,最高2.3%。如果以0.5%作为企业正常支出水平,按2006年全国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销售收入55万亿元计,企业用于行贿的旅行和娱乐花费约为5000亿元。这可能还只是行贿的一小部分,未包括现金、实物、信用卡划账、股权赠送等行贿方式。这些收入,分摊到全国大大小小的官员身上,已经是一笔大数字。
 
近年来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巨大(2006年4.5万亿元),层层转包,层层剥皮,漏失巨大。据王小鲁的调查,有些项目的情况,施工单位实际拿到的工程投资还不到工程拨款的三分之一。
 
除了腐败寻租行为、公共资金管理不善,转移支付存在漏洞之外,王小鲁还指出了最近十年来迅速拉大的几个环节:
 
一是未纳入财政管理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达万亿元规模,各级政府与卖地收入及房地产业利害相关的利益格局;二是房地产业暴利,对房地产投机缺乏有效制约,预期2009年该产业利润达上万亿元;三是缺乏针对资源性和垄断性收益的合理税制,2009年仅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采选业超额利润5000亿元;四是垄断行业人均收入是其他行业5-10倍。
 
这些跑漏的收入,主要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权力以及有权力背景的垄断企业侵蚀市场的结果。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