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蓝版专区>> 读史>>正文内容
高适:刚直不阿的边塞诗人 >> 阅读

高适:刚直不阿的边塞诗人

作者:张召鹏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3日 点击数: ( 字体: )

失意的高适,只好客居在异乡,靠着朋友们的关照,“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过着困顿的日子。对于有志之人,这样的生活虽说是闲散自由,但实在是无趣。困顿的日子,既可以让一些人百无聊赖,消磨斗志,也可以让一些人忍辱负重,穷而思变。难得的是,高适是一个很会自觉反省的人,在经历失败后,他很快端正了思想,把空洞志向转化为孜孜攻读。他曾在诗中写道,自己“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不是在抱怨时运不济而徒发牢骚,而是用十年的时间刻苦努力,为自己以后的仕途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高适的抱负一点儿也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而是时刻都怀着济世之梦想。
 
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唐帝国边境发生战乱。契丹大臣可突干杀掉契丹国王李邵固,率众背离唐朝,降附唐朝的宿敌突厥。于是,唐王朝在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并于六月二十三日兴师出击。得知这一消息,高适立刻放弃了隐耕的生活,于第二年秋天奔赴东北边塞,打算争取战功以获取功名。开元二十年春,信安王李祎率兵击败敌军。高适来到他的幕府中,递上《信安王幕府诗》,表达了自己入幕从戎的强烈愿望。尽管投军未能如愿,但高适在随后两年里继续在边塞游走,寻找着机会,终因“北路无知己”而无奈地结束了这次边塞之行,重返客居之地。
 
时光容易催人老,不断流逝的岁月把一个从二十多岁就胸怀大志的青年小伙变成了一位中年人。但高适的梦想,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游走长安未果,投军边塞不成,遭受两番打击的高适依旧怀揣梦想,把自己在边塞的所见所闻写入诗中。开元二十六年,在一次宴会上,高适写下了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写诗,让高适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并得到了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赏识。张九皋时任睢阳太守,在他的举荐下,天宝八载,高适入京应试有道科中第,但仅仅被封了个汴州封丘尉。这年,高适已经将近50岁了。封丘尉是个从九品的小官,按照现在的公务员制度,算是个副科吧,但对于志安天下的高适来说,这个官职实在是有些小得可怜了。更让高适感到无奈的是,初涉官场的他对官场潜规则十分不满,实在不忍心“鞭挞黎庶”,也不甘“拜迎官长”,干了不久他便辞去职务回到长安,并于天宝十载前往蓟北军中求职,再次无果而返。
 
一年之后,深受唐玄宗倚重的哥舒翰看中了高适,并在天宝十三载邀请他到军中任掌书记,带他到位于中亚的幕府中。在这一时期,高适曾写过一首《金城北楼》:“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和他以前的古风诗相比,这首律诗并算不上精品,但其中“垂竿已羡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一句,巧妙地引用了姜子牙和塞上翁两个典故,道破了时运的无常转化。这句诗,很像是诗人给自己命运下的预言。后来,这个预言真的变成了现实。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东都洛阳并直逼长安。唐玄宗下诏哥舒翰,要求他尽力讨贼,同时任命高适为左拾遗、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死守潼关,意图与叛军打持久战,但专权的杨国忠却一直怂恿唐玄宗出战,破坏了整个战局,致使哥舒翰战死。潼关失守之后,叛军长驱直入,攻破了长安城,唐玄宗被迫出走四川。时穷节乃见,危难出英雄。此时的高适,并没像有些官员那样变节投敌,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想法逃了出来,并抄小路追上了唐玄宗。高适向唐玄宗汇报了战败的责任在于杨国忠而非哥舒翰,冒死痛陈因为军官的腐败、士兵的艰苦造成了军队的战斗力差,建议广开言路,任用忠良。面对从死亡中逃离出来依然忠心耿耿的高适,唐玄宗大为感动,当即封他为侍御史,并很快提拔他为谏议大夫。受到皇帝赏识后,高适刚直不阿,负气敢言。尽管这样一来得罪了宦官李辅国等人,但高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努力履行自己的使命,更加负责任地为帝国的救亡大业奔走忙碌,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政治才华。
 
面对复杂的军事斗争局面,唐玄宗头绪大乱,将军权分封给各路诸王。高适得知后,极力规劝取消以诸王分镇各地的策略,认为这很容易导致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但这一建议却没被采纳。很快,高适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当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十一月,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擅自引兵南下,图谋割据东南,让本来已经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更加混乱。当初和高适一起把酒言欢的李白,因为缺乏政治眼光,轻易地投入永王帐下,最后好容易才保全了性命。而高适因为激烈反对分封军权的远见,得到唐肃宗的赏识,很快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参与平李璘之乱。
 
事实证明,高适的确有出众的军事才华。在率军攻打永王之前,他发出檄文,要求参与叛乱的将校们各自想好出路,要么归顺要么等着被镇压。这一招离间之计十分有效:永王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部下也不团结,很快就土崩瓦解作鸟兽散。小试牛刀的高适正打算借此机会,统率人马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建立万世功勋时,却因为李辅国之流的造谣中伤而被唐肃宗解除了军权,被降为东都太子少詹事。事业刚刚起步却再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好在高适的运气实在是好。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军在作战中遭到惨败,形势猛地急转直下,高适也不得不逃离。五月,高适被任命为彭州(今属四川)刺史。当年年底,杜甫逃难到了四川。面对困顿但政治上没有污点的老朋友,高适伸出了友谊之手,给予杜甫无私的帮助。但友谊归友谊,政治归政治。对参与永王叛乱的老朋友李白,高适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始终没有拉他一把。
 
在蜀地任职期间,高适一方面治军作战,多次平定叛乱;另一方面经营政务,解民于倒悬。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高适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趁着唐王朝立足未稳,乘机起兵犯境。高适出兵顽强抵抗,但因为实力不济而失利。第二年,朝廷把年事已高的高适召回京城,任命为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而又因军功封其为渤海县侯。一时之间,高适的仕途达到了顶峰。
 
永泰元年(765年),66岁的高适闭上了眼睛,永远停止了对梦想的追逐。
 
 
 
以上文字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