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唐诗比不过日本俳句?该如何看俳句走向世界 >> 阅读

唐诗比不过日本俳句?该如何看俳句走向世界

作者:陈辉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4日 点击数:

 
  唐诗战俳句,都为软实力?
 
  一篇以《日本俳句为何火成了软实力》为题的网文,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该文最早出自旅日华人蒋丰先生的博客,他在文中写道:日本文化“软实力”中的动漫、音乐、饮食已经在海外拥有广泛的影响。最近,日本一种历经几百年、被称为“俳句”的短诗,在西方世界正迅速风行。首任“欧盟总统”赫尔曼·范龙佩便自称“酷爱日本俳句”,甚至还出版了一本俳句集。对此,蒋先生感慨道:“我们应该考虑中国的古典诗歌何时能够真正成为中国‘软实力’组成部分的问题”。正是这句话,成为争论的焦点。许多网友怒斥:难道,有一千多年传统的唐诗,还比不过几百年的俳句?
 
  和大多数网上争论一样,网友们再次大大偏离了蒋先生原有的议题和语境,滑向无聊的面子之争,从而再无得出正确结论的可能。
 
  究竟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俳句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学习哪些有益的经验?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日本问题学者王锦思,在他看来,“这个话题太敏感,不论说什么,都会挨骂”。
 
  “软实力”是积累的结果
 
  晨报:一般来说,受母语影响,诗歌很难真正走出国门,可为什么日本俳句却能在国际上取得较大影响?
 
  王锦思:俳句走向世界,肯定是积累的结果。过去很多人撰文说现代日本是“经济动物”,这不全面,人家在文化、精神层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晨报:您说的“积累”体现在哪些地方?
 
  王锦思: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来,首先,群众基础比较好,日本从197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学生俳句大会,每次能征集30多万首传统俳句作品。至今日本各大报纸都有俳句专栏,每天都有新作发表,相比之下,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会写规范的传统诗歌呢?第二,传统形式保护得比较好,俳句能不断发展,与“吟道”息息相关,“吟道”和我们所说的朗诵有一定区别,它半唱半念,抑扬顿挫,非常适合传统诗歌艺术,在日本,它和“花道”、“茶道”一样,影响很大,只是我们了解相对较少,十几年前,日本“吟道”艺人曾到中国表演过。相比之下,我们今天朗诵传统诗歌的人,还剩多少?无怪乎有的日本人认为,传统诗艺“日本有,中华早已无传人”。
 
  文化没有排他性
 
  晨报:在网上,很多网友指责蒋先生的文章,认为贬低了唐诗,您怎么看?
 
  王锦思:这种指责没有道理,文化没有排他性,不要动不动就上升为面子问题。俳句的国际影响力确实在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日本人对我们的唐诗喜爱有加。比如每年元旦都有日本游客到寒山寺来听钟声,此外,日本“吟道”不仅吟咏俳句,也吟咏唐诗,今天仍有不少日本人会写唐诗。对不同文化,应彼此学习,互相尊重。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积极影响,也应看到,日本文化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晨报:后者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王锦思: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某些传统我们自己淡忘了,但日本保留下来,后来又传回中国。比如过去书法家建“笔冢”,在唐代曾很流行,后代不多见,到清末,受日本影响,这一习俗又逐渐回归。二是人家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又对我们产生影响,比如西乡隆盛的诗句:“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它是从中国宋代月性和尚的诗隐括而成,但上世纪初又传回中国,影响很大,毛泽东改了其中两个字,赠给自己的父亲。这说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总是抱着“老子先前阔”的心态。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