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蓝版专区>> 新史>>正文内容
【2009年2期】吴三桂降闯:以假乱真的欲加之罪 >> 阅读

【2009年2期】吴三桂降闯:以假乱真的欲加之罪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经过对明清之际相关史料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吴三桂降闯一说,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才慢慢出现的。
 
        按理说,一般距离史实越近,史料在记载上的真实性就越可靠。但在早期的关于1644年历史的史料文献中,却只有吴三桂降清献关以及李自成曾经招降他的情况,独不见吴三桂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并投降大顺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关于吴三桂进关的记载是赵士锦《甲申纪事》里附辽东海州卫生员张世珩的一个《塘报》。内称:“闯贼于三月……(缺几字),三桂差人进北京打探老总兵、圣上消息,有闯贼在北京捉拿勋戚文武大臣,拷打要银,将吴总兵父吴襄挟打要银,止凑银五千两,已交人。吴襄打发旗鼓傅海山,将京中一应大事,一一诉禀,吴老总兵已受闯贼刑法将死。吴总兵闻之,不胜发竖,言君父之仇,必以死报。”
 
        里面说吴三桂在京城失陷后派人了解情况,听闻家中受迫的消息后决定要报“君父之仇”,但并没有提他投降大顺的事。这是距事发当时最近的记载。同样地,明清易代之际很多住在北京或因政局混乱从北方逃去南京的文人官员们,在他们的书文记载中也没有提到吴三桂降闯。恰恰相反,有人却在此问题上持完全不同的说法。如《崇祯甲申燕都记变实录》的作者钱邦芑说:“贼挟其父手书招之,三桂得书不发,八拜谢父,咬断中指,扯裂家书,随约王永吉借清兵十万,以图恢复。”夏允彝在《幸存录》中也说:“三桂年少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之者甚,三桂终不从。”
 
        可见,至少在1644年之后数年内,社会上还并没有关于吴三桂降闯的说法。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说法的呢?
 
        据目前所知的史料记载,最早的是文秉的《烈皇小识》,作者在该书卷八中说:“三桂闻京师失守,先帝殉难,统众入关投降。”语气肯定,但是对于具体的事情经过,他却并没有继续作详细的说明。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成书于1653年的《甲申传信录》中的一段说法。该书的作者钱曾在1644年前后居住北京,他说:“三月,(明)廷议撤宁远镇,并调吴三桂剿秦寇,封三桂西平伯,上(崇祯)手赦谕之.三桂方奉诏,未及行,而闯寇已陷京师矣。闯入,各镇将皆降,三桂道未通,闯令诸将发书招三桂,又令其父襄亦书谕,使速降。三桂统众入关,至永平西沙河驿,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遂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东,所过糜烂。顿兵山海城,益募兵议复京师。”
 
        这里面错误很多,如吴三桂的爵位不是“西平伯”,而是“平西伯”,这很可能是笔误。但说吴三桂“方奉诏,未及行,而闯寇已陷京师矣”,却是很明显的事实错误。因为我们知道,京城失陷时,吴三桂的军队早已经进入了山海关。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后面几句说吴三桂入关却带有很浓的歧义:钱并没有明说吴三桂是去投降李自成,但在前后行文上,他先讲了李自成招降,后说吴三桂“统众入关”,到底是不是去投降,就看大家怎样理解了。
 
        所以随后的几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并没有在他们的作品中采纳吴三桂降闯的说法。如谈迁的《国榷》,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张岱的《石匮书后集》。谈迁为修《国榷》,曾于1655年专门到北京收集材料,若吴三桂真的投降过李自成,不可能没有人知道,更不可能有人为他保密。但是在对吴三桂的记载中,他仍然说:“唐通遗三桂书劝降,且言东宫亡恙,三桂不答,乃上书其父襄,略曰:……父既不能为忠臣,三桂亦安能为孝子,桂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虽置父于鼎俎旁以诱三桂,不顾也。”对吴三桂的活动知道得比较清楚,曾写下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梅村,在他的相关作品中也同样不见吴三桂降闯的说法。
 
        以上的这些现象出现得很不正常,而现在大家一致相信吴三桂降闯,主要是因为在彭孙贻的《流寇志》中转述了一个叫马大令的人的说词,他说:“世传吴襄作书招平西,平西告绝于父,起兵勤王,非也。都城既陷,三桂屯山海,自成遣使招三桂,三桂秘之,大集将士,告之曰: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恩,宜以死报国,然非借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将士皆黯然,三问不敢应。三桂曰:闯王势大,唐通、姜皆降,我孤军命。三桂乃报使于自成,卷入朝。”
 
        因为是吴三桂的幕僚人物所云,所以很容易让人相信。但好多人并没有注意到,作者彭孙贻虽记载了这段说词,却只是附录于正文之后,“录其说以备考”;而在《流寇志》正文中,对吴三桂降闯却只字不提。由此可见,作者在整理这段材料时,只是有点怀疑,但并没有相信。这在作者的另一本书《平寇志》里得到了进一步说明。彭孙贻明确说道:“唐通为贼呼关,持吴襄书招三桂,不听。”
 


共3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704个字符
作者:崔泽忠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