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蓝版专区>> 新史>>正文内容
【2009年2期】吴三桂降闯:以假乱真的欲加之罪 >> 阅读

【2009年2期】吴三桂降闯:以假乱真的欲加之罪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蹊跷的是,当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后,随着清廷对吴三桂的镇压和打击,关于他的降闯一说,却迅速地在社会上流行了起来。
 
        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因不满清廷撤藩,在云南起兵叛乱,并发出檄文指斥清人“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第二年,耿精忠在福建叛乱;第三年,尚之信在广东叛乱。一时间,清廷半壁江山失去,历史上称为“三藩之乱”。
 
        面对吴三桂的煽动挑衅,清廷也迅速作了回应。据《清圣祖实录》中记载,在1674年四月的一封上谕里面,康熙说:“逆贼吴三桂,值明季闯贼之变,委身从贼,寻以父死贼手,穷窜来归。”可以说是直指吴三桂首鼠两端,反反复复。这是政府公文,说吴三桂“委身从贼”,理应有据。可是经过仔细分析,却发现其中很有问题。首先,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死于他正式降清之后,清廷不可能不知道,但康熙却说“寻以父死贼手,穷窜来归”,可见康熙并没有严格依据事实说话。其次,吴三桂在檄文开头一大段,以当年“讨贼”自任,历数复君父之仇的盖世之功,向天下人自我夸耀,闭口不提降闯。如果他真有曾“委身从贼”的污点,清廷必然会一再揭露,口诛笔伐,揭露他的伪善面目。但考察当时的政府行文,除了这道上谕中提过外,其他对吴三桂的文书都没有提及他降闯。最后,相反于康熙颇具政治目的的上谕,同样是政府行文,在1644年五月山海关大战结束后,清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皇帝的军事报告中,明确地说道:“臣统大军前进,明总兵吴三桂遣使来言:贼首李自成已陷燕京,崇祯帝、后俱自经。自成于三月二十二日称帝,遣人招降三桂,三桂不从,随自永平返据山海关。”一个是军事报告,一个是政府公文,哪一个更可信,一目了然。而且多尔衮不会也不可能为吴三桂刻意隐瞒真相。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康熙这道上谕很可能只是想丑化、孤立吴三桂,尽量把他描述成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但大门已经打开了。由于吴三桂降清复叛,向为清人贬斥,明人又因他开关引师,甘为异族鹰犬,痛加责伐。他俨然已经成了政府及民间的公敌,所以,这个时候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批揭露吴三桂恶劣行径的书,比如《庭闻录》、《平吴录》、《圆圆传》。在这些书里,作者都异口同声地说吴三桂曾投降过李自成,后因陈圆圆的缘故又转而降清。从此,大家逐渐开始肯定吴三桂的确投降过闯王李自成。
 
 
 
        吴三桂率领着数万将士去投降新政权,这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件大事,然而史书对这件事的记载却是从无到有、从略到详,好像在慢慢考古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慢慢从土里发掘出来,而那数万将士和沿路百姓全都守口如瓶。如此不正常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怀疑后来的结果,而事情的真相很可能就是,吴三桂入关后,面对降清和降闯的选择,他都迟疑过、动心过,态度极为暧昧,但要说他认真地投降了大顺政权,显然不能让人十分信服。
 
        在中国,任何对历史的讲述和研究,都是为了指出错误,通过指出错误而总结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就是这个意思。基于这样的目的,史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往往是两极化,要么十分完美,要么十分丑恶。今天大家一致认为吴三桂曾投降李自成,两面三刀,极大的原因就是无论是明清官方,还是民间百姓,谁都不喜欢他,有污水全往他身上泼,反正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叛变一次是反复,叛变两次还是反复。至于真相是怎样的,很显然已经不重要了。

共3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306个字符
作者:崔泽忠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