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蓝版专区>> 新史>>正文内容
晋楚之争:心理战成就春秋霸主 >> 阅读

晋楚之争:心理战成就春秋霸主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子玉可不这么想,他认为自个儿手握打狗棍,足以让晋文公毙命。
 
楚成王很气愤,只拨给子玉很少一部分军马。回国后,发现秦军并未东出武关攻楚后方,楚国安然无恙。此时子玉又要求增加兵力。楚成王这时抱了侥幸心理,增派出六卒的兵力(共一千人左右),希望他能侥幸取胜。
 
子玉得到援兵后,更坚定了与晋国作战的决心。这时,他抖了个小机灵,向晋军提出一个休战的条件:如果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可撤离宋国。
 
这条件,料定晋国也不会答应。内心想决战,口头讲休战,子玉认为自己聪明至极。
 
老实说,他这一手,还真让晋文公棘手了。既不能答应,也不好拒绝。因为晋国出兵的本意,主要不在救宋,而在于借此打击楚国势力。
 
对于子玉所谓的休战条件,三军将帅各有主张。
 
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理,楚军只解宋围,他却要晋放弃曹、卫两国,应该立即对楚军发起进攻。
 
先轸则反对立刻进攻。他认为,子玉的条件,可以使宋、曹、卫都复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抛弃了,楚国变成了三国的恩人,晋国反倒与三国结怨。再者说,咱们原本是来救宋的,现在却置宋于不顾,诸侯会怎么看待咱们?如此盲目树敌,将来还怎么打仗?
 
接着,先轸提出一个对策—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条件是他们必须与楚绝交,以此激怒子玉。
 
子玉果然被激怒,率军向曹都陶丘急进。
 
楚军步步逼近。此时,晋文公突然下了一道命令,令全军后退九十里。这个撤退命令,让人猝不及防,令晋军将士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君害怕楚国的一个臣子,简直是奇耻大辱。
 
狐偃出面解释,说起当年晋文公与楚成王“退避三舍”的约定,国君是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有信于天下。
 
实际上,全军撤退就是个陷阱。但在楚军主帅子玉看来,这却是天上掉的馅饼。他认为这是消灭晋军,夺回曹、卫的极好时机,下令部队加紧追赶。楚军一直追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晋方:晋、宋、齐、秦四国联军驻扎城濮。楚方:楚、陈、蔡、郑、许五国军队依靠仙阻之地而扎营。
 
城濮大决战,一触即发,不可避免。
 
论兵力,晋方联军远不如楚方联军。
 
投入决战的晋军方面共3万余人,战车700乘。春秋时期,每乘战车隶属步兵为72人,加上3名车兵共为75人。晋军方面总兵力不过8万余人。
 
而楚军方面,楚国连同随征的陈、蔡、郑、许,五国军队约为11万人。
 
尽管楚联军兵力大大多于晋联军,可楚联军长期围攻宋国,已是疲惫之师。而且军中的步卒多是奴隶、农奴或自由民中的下层分子,这些人战斗中配合车兵作战,平时还要为车兵服役,如后勤供应、炊事、养马、汲水、修缮等等。因此,疲劳不堪的军士兵卒,极不情愿追随楚军,而统帅子玉不管不顾,负气急进。
 
《孙子•火攻篇》里有一句话:“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意思是:作为将帅,在作战时始终要保持清醒头脑,若勃然大怒,意气用事,就会被敌方牵着鼻子转却浑然不觉。
 
毋庸置疑,在士气和战略两方面,子玉先输了一招。
 
但,即便如此,双方兵力的极大悬殊,仍是一个要命的问题。这方面,子玉又具有绝对的优势,晋联军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
 
再说战场地势,楚联军扎营处也比晋联军具有优势。
 
总体而言,晋联军是以弱对强。
 
因此,决战前夕,晋文公忐忑不安,迟迟没有下达作战命令。下军统帅栾枝劝晋文公,不要“思小惠而忘大耻”。实际上,这时晋文公已然兑现了当年给楚成王的承诺。何况,到这个份儿上,即便没有兑现承诺,也顾不得什么信义了,楚联军兵临城下,不打也得打。晋文公只是在想,如何打?如何取胜?如何一举歼灭楚联军庞大的11万人马?
 
此次决战的意义和结局,晋文公比谁都清楚—胜则称霸中原,败则霸业泡汤。
 
一战定乾坤!这是绝对意义上的生死鏖战,晋文公内心紧张、激动、澎湃,手心捏了无数把汗。可面儿上,他还做出一副感当年恩,不忍心与楚作战的模样。
 
直到子玉派大夫斗勃到晋营挑战,晋文公还在占卜,得到吉卦后,终于做出了历史性的命令—退避到此为止,与楚决战!
 


共4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383个字符
作者:罗 杰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