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梁漱溟与毛泽东之间爆发的冲突 >> 阅读

梁漱溟与毛泽东之间爆发的冲突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冲突的过程
 
1953年9月8日至18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紧接着又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梁漱溟作为政协委员列席了会议。会议的第一天,周恩来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梁漱溟在分组讨论时发言。他肯定了周总理的报告,随后又谈到要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向负责人指出,党的政府也要耐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散会时,周恩来让梁漱溟在明天的大会上讲一讲,梁欣然同意,并做了充足的准备。
 
他的发言是拥护总路线的,并满怀深情地讲述自己一生的建国理想,但他又认为,周总理的报告中只讲了建设重工业和私营工商业改造的计划,希望听到轻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计划,这是观点一。接下来他调转话头转向农业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他认为发展农业要靠农会,但农会在土改以后作用就减弱了。现在只有依靠乡村的党政干部,但现在的乡村干部,有强迫命令、包办代替的问题,质量上都不太够,因此要下大力气教育农民,单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这是观点二。第三个观点,梁认为共产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后,乡村变得空虚,近几年来,城乡差别拉大。他做了个比喻,认为城里工人在“九天”,农民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最后,他又劝诫共产党过去依靠农民,现在进了城,不要嫌弃农民。梁的这三个观点引起了毛泽东的强烈反感。
 
9月12日,毛泽东参加大会,在彭德怀做完抗美援朝报告后,即席发言。他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毛这时的讲话,还未点出梁漱溟的名字,但梁已听出是在说他,这时他的倔强脾气上来了,他既感意外,也不服气。他立即在会场写了一封信,当场交给毛泽东,毛约他当晚谈话,谁知晚上是看京剧,只是在开演前二十分钟两人碰了一下头,梁无法讲完自己的观点,只是要求毛消除误会,而毛坚持说梁反对总路线,两人语言激烈,冲突频频,不欢而散。
 
后几天的大会,梁要求发言,在得到毛的允许之后,梁上台发言,再三陈述自己并不反对总路线。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结束。在接下来9月17日的大会上,周恩来作了长篇发言,中心内容是用过去的历史事实,特别是国共和谈的那件事,说明梁漱溟一贯反动。在周讲话中间,毛泽东作了若干后来收集在毛选五卷中的插话,言辞非常激烈。主要观点是:(一)在国共和谈的紧要关头,梁漱溟的立场是帮助蒋介石的,蒋介石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二)梁要多知道些计划内容,我不赞成;(三)梁提出“九天九地”是完全彻底的反动思想;(四)台湾的香港的电台称“梁漱溟是有骨气的人”,被敌人所称赞,那就只能把梁划入反动一类;(五)梁是野心家,是伪君子,他不问政治是假,不想做官也是假的,他搞“乡村建设”,是地主建设,是乡村破坏,是国家灭亡;(六)梁讲我们忘了农民,农村空虚了,这是挑拨;(七)对梁不能搞自我批评,而只能是批评。
 
毛插话时,席间一片谴责梁漱溟的声音。对毛这样的批评,梁是更不能接受的,他决心破釜沉舟,要求当场发言。得到主席的允许,次日大会发言。大会的最后一天,梁登台发言。他说:“昨天会上中共领导人的讲话,很出乎我的意外,主席的口气很重,肯定我是恶意。”他认为这证据不足:说我一贯反动,我就要交代历史。接着他就解释了和谈的过程,并要求给他充裕的时间发言,这时场下一些人打断他的讲话,不让他再往下讲。
 
梁就把手伸向毛泽东,说,我想考验一下领导党,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让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毛讲,你要的这个雅量,我大概不会有。梁又接着说,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如果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毛接着说,有一点“雅量”,就是你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梁说这一点倒无关重要。毛听了非常生气:你如果认为无关重要,那就是另一回事。梁又接着说,我倒要看看自我批评是真是假,要考验一下领导党。两人你来我往,一句接一句,会开不下去了。毛要梁再讲十分钟,梁说:“我有很多事实要讲,十分钟怎么够?我希望主席给我一个公平的待遇。”会场的人反对,最后只好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让梁是否讲下去。投票结果虽然毛也投了赞成票,但反对者终归多数,梁漱溟被轰下台,冲突结束。梁漱溟与毛泽东几十年的私人关系也就结束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006个字符
作者:黄 铭 来源:《炎黄春秋》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