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信仰与道德:基督在东方的救赎 >> 阅读

信仰与道德:基督在东方的救赎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如此说,我要悬置知识,为信仰留下空间,给人之“理性”树立一个“到此为止”的界碑。实践理性要让“有德之人才配享有幸福”成为人心中的道德律令,每个人行善的意志通过对上帝的敬畏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康德界定了理性的范围,人的有限性绝不能僭越“自在之物,”否则呈现给人的便是“幻象。”“人为自然界立法,”保证人的理性在承认“自在之物”存在之下的知识正确性,为科学知识大开方便之门,“人为自己立法,”则在道德领域,为宗教开设信仰之门。由此勾勒出西方文明史中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两条主线。基督宗教作为道德规范,高于社会的法律,换言之,法律为最低层次的社会规范,律法只为人意识到其道德准则存在而设置。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活,通过血缘构筑人的道德底线。首先是自己的父母、爷爷姥姥,其次兄弟姐妹,其次叔、舅、姨等,如此一圈一圈往外推。若是陌生人,则将其熟化,古代的联姻、干亲、结拜莫不如是,君王与臣子之间也是如此拟制,君王的绝对权威,不可撼动,万民敬仰,臣子将孝义上升为忠的高度,由此整个社会通过熟化成为一个大家庭,皇帝是最大的家长,通过对臣民的教化,灌输大儒思想,稳固着整个王朝。直至近代,外强的侵入打破了这样的安详,文明的冲突在激烈的碰撞,之后的反传统,寻找文化的劣根性,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引起共鸣。相信人性本善,或是本恶成为中西文明的根本分歧,通过教化,迷途的人能够重返正道,灌输忠君、爱国,成为王朝统治的基础。在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历史都那么有条不紊的匍匐前行。如今在国家富强了起来,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复兴,经过碰撞之后的中西文明,此时又组成了新的堡垒,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宗教,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教在这个上千年的古国蓬勃发展,文明的冲突究竟如何演绎。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物质文明迅猛提升,滞后的文化层面,却使传统的道德文化面临巨大危机?传统熟人社会的道德底线,以血缘为纽带,凡只要不伤及亲朋好友,便能在罪恶面前大义凛然。标榜的道德与人性贪婪,愚化道德与人性本恶构成这个民族人格的普遍性虚伪,所以,传统的道德在陌生的社会遏制不了人性的龌龊,明规则之下的潜规则裸藏着人性的肮脏。医生救死扶伤,结果老百姓看不起病,政府为人民服务,结果贪官参差不齐。人性的道德在所谓罪恶之下经不起拷问,传统的文化道德已经不适应陌生人的社会,相信人性本善,通过教化难以遏制人性的趋利、贪婪。若没有对自然界的敬畏,人便在天地间毫无畏惧,文明、道德将灰飞烟灭。更高层次的道德乃为宗教,整个西方文明史即为一部宗教史。
 
    中国有自己的宗教,熟悉的莫过于佛教。佛教本为无神,每个人都是一蹲迷失的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通过智慧的开悟,证得本性,便可见性成佛。自性自度,就是佛祖的加持也不能度人成佛。自汉朝以来,佛法被儒化之后,世人对佛像顶礼膜拜,佛道表现出很强的实用、功利色彩。人们拜神求佛,或为发财,或为疾病,缺乏彼岸关怀。到了马克思中国化时期,更被冠以“迷信”,无神论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影响,波及中国人传统的佛教信仰,使得太平洋彼岸的基督宗教,在农村有生根的土壤,佛教信仰人群日渐萎缩。在中国的南方,广东珠三角一带,大部分人都信佛。率先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给广东人创造许多的财富路径。佛像面前虔诚的跪拜、许愿,为他们在市场的投机提供心理自信。在市场上的敢作敢为,致使他们的财富与日日增;实用、功利的信仰,却使他们的道德在拥有财富之下,与日日落。
 
然而神奇的是,基督近些年却得到了迅速的必展。宗教在农村的发展,给贫苦的妇人,制造了一个道德制高点,老一辈人尤其愤恨,看到现实的丑恶,上帝的恩典给与她们朴质的良知,树立一个彼岸的向往,比较容易接受基督宗教。星星之火,可以燎燃,闭塞的乡土,通过老一辈人挨家挨户的宣教,将天国的福音,在农村传播开来。她们的儿女也加入到队伍当中,孙子辈的小孩也被经常拉至教堂接受洗礼。他们以虔诚的信仰坚守着传统的道德。
   
在广袤的农村,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基督宗教也发挥着慈善机构的功能,教会利用信众募捐的钱物,对困难信众进行帮扶。老人们仙逝之后,曾经的和尚做法师,需要花费不菲的金钱,而在基督宗教,地方教会组织赞美团,零费用的祈祷、赞美,使得基督徒的葬礼受到百姓们的赞许。
 
一本圣经在农村,启示着勤劳的百姓,尽管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却因为上帝的恩典,使得内心喜悦!在传统的道德不能够维系社会的良知时,基督宗教将老百姓质朴的情感,上升到一个彼岸的世界,从教化的道德提升为宗教的道德,百姓的情感意识在上帝的恩典下,完成生命的救赎!
 
而在大城市,基督教的兴起更是日益蓬勃。在武汉、杭州、北京等地家庭教会围绕着部属高校展开了福音的传播,其中的牧者多为高校的老师,高校毕业的学生,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老师、学生皆毕业于重点大学,学历水平有本科,硕士,博士,文化层次很高。通过个人的理性,人生感悟,启示他们的灵魂。近水楼台,高校的学生成为宣教的受众。主日礼拜时,青春的气息,洋溢在面颊的灿烂,唱着自己谱曲、填词的诗歌,赞美团手握吉他,钢琴抚乐,人与人之间相互拥抱、相互祝福,让每次的聚会沉醉在敬拜上帝的喜庆里,上帝的恩典使他们内心喜悦、与人和善,此刻忘却现实生活情感、工作的烦恼,很富感染力的氛围,使与会者难以抗拒。个人罪的忏悔,在聚会时也能得到宣泄,初次见其场景,不以为然,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对人性、自我进行自省,有罪感意识,再观其场面,深以为然。个人道德感、罪恶感,升华着人的自我认同。在理性面前,人应当抱有怀疑态度,在情感深处,孤寂的灵魂,都需要信仰的馈赠。
 
    据德国之声报导,曾在2001年至2007年于北京事奉,并于2007年在北京一神学院任教的德国一位新教神学家格罗尔德•海因克(Gerold Heinke)日前在当地的《新苏黎世报》上发表文章说,基督教在中国虽然面临压力仍发展迅速,信徒人数已超过7千万。这一数字也说明了基督教在中国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发展。
 
基督教在中国的兴旺发展,说明当前这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感,为中国社会所急需。正因为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才在内心对人性的丑陋有深刻忏悔,接受上帝的恩典,重新建立道德的法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作者:dywuda 来源:凯迪网络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