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国企下岗职工:第二大贫穷群体 >> 阅读

国企下岗职工:第二大贫穷群体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伴随中国经济转轨的进程,“下岗”这一充满过渡意味的词汇正在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这主要是因为当年造就“下岗”的社会机理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但国人在“庆祝”中国的经济总量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时,不能忘记我们国家除几亿贫穷的农民之外,还有第二大贫穷群体——近4000万国企下岗工人。
 
应当说,国企工人下岗,有其必然性
 
在计划经济年代,服务于国家的国有企业所生产的工业产品,以“剪刀差”的形式与农民进行交换,农民的一部分劳动成果在这种价的不等量的交换中,无偿地转向了工业、转向了国企,让农民承受了巨大的隐性负担,而国企从农民身上获取的价值,并没有完全投入倒社会生产中去。在建国之初到国企工人成建制下岗结束的2001年这段时间里,数亿农民间接地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无私的巨大的奉献。
 
由于“国姓”企业在计划年代的优越性,国有企业在为国家创收的同时,也截留了许多应该属于全民享有的利润,而形成了自己内部的福利系统,国企工人虽然薪水不高,但享受着独有的国家福利保障,而国企的部分骨干还有着内部关系价格等多条门路。从某种意上说,国有企业工人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带来的惰性,使得国企工人逐渐丧失了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而产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优越,使国有企业工人逐渐丧失了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是,国企逐渐丧失了活力,效益整体下滑,导致许多国企巨额亏损资不抵债,成了国家和社会的包袱。于是,国企改制也就成了大势所趋。
 
国企改制首当其冲的是作为劳动者的国企工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数以万计的国企在改制过程中,让工人通过买断、内退、‘两不找’、解除合同、发生活费五种形式下岗。上海市有一百多万国企工人下岗,其下岗工人以“买断”类型居多,约占总数的80%,说明上海的国企改制工作比较彻底,绝大部分下岗职工已经完成了身份置换,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相对稳定。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下岗工人出现的起止时间模糊,具体数字难以统计。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下岗工人在30年改革开放的中期出现,高峰期是1998年至2001年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时期。其间,每年下岗工人人数都维持在700~900万之间。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历年累计的下岗职工人数近4000万。从地域分布看,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东北三省占25%;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煤炭、纺织、机械、军工等困难行业。
 
但数以万计的国企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走到必须关停并转的地步,并不是国企工人的过错,而是体制的过错。相应地,承担这一责任和应该为此买单的人,也不能仅仅归到国企工人的头上,而应归到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上。应该为国企改制成本埋单的应该是国家和整个社会。但事实上,国家把改革成本推给地方,地方把改革成本推给企业,企业把改革成本推给职工,发达地区把改革成本转嫁给落后地区,城市把改革成本转嫁给农村,这说起来实在是不够公平的。
 
不用说,数千万国企下岗工人被动地承担了国企改制的成本,按理说国企下岗工人应得到整个社会的补偿。对此,有人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一艘因风暴而濒于沉没的轮船,为了保住大多数人的性命,先是往海里扔货物,然后,有一些同样是活生生的人,或者出于自愿,或者是被统一安排,一个一个地跳进了惊涛骇浪之中。轮船负荷减轻了因此没有沉没,大多数人的性命保住了。当风暴停歇之后,轮船拉响汽笛,直挂云帆济沧海,开足马力直奔前程。这时候,那些在危急关头跳下大海的人,侥幸还没有被淹死,还在那里挣扎。船长、大副、二副、水手,以及乘客们,就应该怀着虔诚的敬意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殉难者救上船来,献上食物,献上衣物,还有温暖的表达尊重和感谢之情的话语。对被动地承担了改革成本的下岗工人,也应该通过各级政府来获得来自于整个社会的补偿,但我们国家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或者说至少没有做到位。
 
那么,近4000 万国企下岗工人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怎样呢?
 
当初,许多国企工人区区一两万元乃至几千元便“买断”了工龄。有的下岗工人在失业的前两年内,每月仅靠200多元的失业救济金(具体金额各地有所差异)维持生计,两年之后就不再纳入登记失业人员行列,而成为“灵活就业人员”—— 到处寻找这里打一天零工那里打一天零工的机会,有的则干脆赋闲在家,慢慢地等待老去;等待走向那“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的地方……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098个字符
作者:麓山居士 来源:博客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