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张静江:革命幕后推手转型为独裁塑造者 >> 阅读

张静江:革命幕后推手转型为独裁塑造者

作者:周 昂 来源:《中国周刊》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点击数: ( 字体: )

 
【导读】从革命的幕后推手,到独裁的塑造者,张静江的投资,没能让他实现吕不韦式的成功。
 
 
 
张静江
 
1950年9月,74岁的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在纽约病逝。
 
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为之题写了“痛失导师”的挽词,国民党中央党部还特设灵堂,党内几乎所有元老均参加了公祭。
 
身后备极哀荣,生前却是门庭冷落。寓居美国的岁月中,张静江疾病缠身,终日靠吃斋念佛,苦度残生。
 
这一切,皆源于张静江当年的一笔投资。
 
命运在他见到孙中山的那一刻,似已注定。
 
奇遇
 
革命党人冯自由的《革命逸史》中,记载了孙中山的一段奇遇。
 
“君非实行革命之孙某乎?闻名久矣。”1906年春,一艘赴法国的游轮上,中国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遇见了一个名叫张静江的怪人。尽管他的正式身份是清廷驻法公使随员,可一开口,竟是意图襄助革命——“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国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知。余当悉力以应。”
 
一语直击孙中山软肋。
 
自1894年投身革命以来,财政问题一直是最令孙中山头疼的要务。武装反清,不论组织工作,革命宣传,起义所需的粮饷、枪械、弹药等等,皆是用钱大宗。当时,孙中山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是向海外华侨募捐,困难时一次只能募集到二三百港元,相对于一次起义动辄十余万元的花销,难免杯水车薪。1909年,孙中山赴欧美筹款前的一封信中还曾写道:“弟以刻下人心,机局皆有利可图,而吾人不能乘时而起者,只以财政难题无从解决,故每每坐失良机,殊堪可惜!”
 
其时,社会上立宪思潮轰轰烈烈,革命党人被其边缘化的身份困扰,苦不堪言。
 
如今,一个投资者竟然从天而降,孙中山一时有些不敢相信。不管怎样,他与张静江约定,将来如果需要用钱,可以给张拍电报,如拍“A”字即是一万元,拍“B”字即是两万元,依此类推。
 
1907年,东京同盟会本部经费拮据,孙中山忽然想起了去年的约定。他按照张静江留下的地址,试着拍了一个“C”字的电报过去,不久,竟然真有三万法郎汇到。东京本部一时“顿呈活气”。
 
次年3月,孙中山为筹集云南、广东革命起义所需款项,先后以“A”和“E”致电张静江,张均将钱如数汇到。事后,孙中山命胡汉民写信致谢,并详述起义经过。谁想张静江复书曰:“余深信君必能实行革命,故愿尽力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
 
其实,张静江胸中自有格局。
 
投国
 
1864年,浙江吴兴南浔镇一个名叫张颂贤的商人,迎来了人生中最为春风得意的一刻。
 
这一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被清军镇压,浙江开始重整被战火打乱的盐业秩序。期间,巡抚大人不仅点名由张颂贤整顿盐务,还号召其他盐商把手中的经营凭证“盐票”让给他。由此,张颂贤一口气成为了浙江最大的盐业垄断者。
 
1877年,张颂贤的孙子出生,取名张静江,字人杰。
 
这是一个从小充满了豪侠气息的公子哥。其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一次青年张静江从上海乘船去吴兴,中途突遇狂风,船被吹翻,张本人被船老大救起后,对船员们高呼:“我是南浔的张家二少爷。你们如救活一人,可由船老大到南浔向我领赏10元。”于是当场被救者又有30余人。后来家中失火,张静江亲自上屋扑救,不慎跌落,落下了腿疾,不久又罹患眼病,只得放弃了举业。
 
为让儿子成就功名,张静江的父亲在儿子20岁那年花了10万两银子,为其捐了个候补道衔。1902年,张静江被荐为一级商务参赞,随钦差大臣孙宝琦出使法国。
 
在这个以浪漫著称的国度,张静江愈发不拘形迹。当他用瘸腿骑着自行车,从巴黎闹市呼啸而过时,“自由”也开始在其心中蓬勃生长,他迷恋上了无政府主义。一次,他陪同孙宝琦到比利时参观列日城博览会,逢人就大谈“革命道理”,结果竟被当地留学生中的革命党人误以为是奸细,差点遭到殴打。
 
心性的释放,也成就了一个百无禁忌的投机者。1903年,张静江在法国巴黎成立了“通运公司”,趁当时中国还没有文物保护条令,贩卖中国古董。据说,数十年间,被其运往国外的我国古代文物及工艺产品,“数量之多,获利之巨,无法估计”。
 
“张一生不善理财,但对投机则颇感兴趣。”其账房先生李力经曾这样形容,“平时(张静江)对处理人事及计划等,向不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往往先入为主,以耳代目。”
 
对待革命亦复如是。自轮船上相见后,只要孙中山有电报筹款,张静江从不回绝,如1911年3月广州黄花岗起义,1912年彭家珍刺杀“宗社党”领袖良弼等,张静江均在背后予以财力支持,堪称名副其实的幕后推手。而他的通运公司,却因为屡屡捐助革命,遭致同事不满而拆伙。孙中山对张静江极为感激,曾说:“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后来干脆称其为“革命圣人”。
 
尽管,这个“圣人”对革命的感情,未必如孙中山想象的那样深厚。
 
1907年6月,张静江履行同盟会入会手续时,看到誓约中有“当天发誓”字样,便说:“余为无政府党,不信有天,如许余不用‘当天’二字,当可如命。”介绍人冯自由和胡汉民也未深究,遂让张静江按自己的意愿发誓入会。
 
另据李力经回忆,民国建立后,张静江曾在闲谈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什么同盟会、国民党我都从未参加过,就因中山先生的关系,说我是什么就算是什么吧。”接着,他话锋一转,夸耀起了自己的人脉资源:“好在李石曾、戴季陶、吴稚晖、张继、谢持、于右任等,都是早年一同参加革命的老朋友,他们亦离不开我的。”
 
事实上,人们送给张静江的另一个外号,也许更加精准——“现代吕不韦”。归根结底,他仍是一个商人。
 
1910年10月,张静江的投资,迎来了收获的一刻。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