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唐朝“官二代”遭遇的不同结局 >> 阅读

唐朝“官二代”遭遇的不同结局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宋璟是唐朝在贞观名相房玄龄、杜如晦之后出现的又一位名相,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他与姚崇一起辅佐玄宗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对宋璟,史书评价甚高,认为他为政守正,“唐三百年,辅弼者不为少,独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宋璟有子六人:宋昇、宋尚、宋浑、宋恕、宋华、宋衡,这六个人凭借父辈的荫庇,都曾获得过一定官位,什么太守、御史中丞、采访使等等,大都属于今天省部级的高官。然而,考察一下他们的行迹就会发现,宋璟的这六个儿子真堪称不肖之子,几乎人人不乏浮名,个个都是混蛋!天宝年间,宋浑、宋恕、宋尚都因为贪赃枉法而流放,宋华、宋衡也因此而获罪。除长子宋昇外,宋璟诸子没有一个不是为害一方的贪渎之徒,难怪《新唐书》感叹“广平之风衰焉”。
 
张均、张垍,唐玄宗、肃宗时人。其父张说为开元年间著名宰相,是唐玄宗最信赖的大臣之一,“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张均、张垍是张说的长子和次子,虽然能力上与其父略有仿佛,但政治眼光则根本无法相比,在关键问题上更是见利忘义,是非不分。
 
张均在开元、天宝年间,曾任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尚书、大理卿等官职。张均善作文,有能力,有一年考核竟被考为“上下”,这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评价。也正是因此,张均一直认为自己应该位居宰相,而现实则是他总是在侍郎、尚书、大理卿等“省部级”位置上徘徊,这令他非常郁闷,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竟因为自己对朝廷的不满而投靠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后,张均被判死刑,后来唐肃宗看在张说的面子上,才又将之改判流刑。
 
张垍娶了唐玄宗的女儿宁亲公主,备受玄宗宠眷。据说有一次玄宗来到张垍内宅,问道:“(陈)希烈累辞机务,朕择其代者,孰可?”张垍听到玄宗的问话非常吃惊,还没来得及回答就听玄宗又说:“无逾吾爱婿矣。”尽管玄宗非常赏识张垍这个女婿,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未能让其高就相位,这令张垍大为不满,于是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也与其兄长一样,投靠安禄山。
 
对张均、张垍兄弟的叛国投敌,在当时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当逃到咸阳时,玄宗问宦官高力士:“昨日仓皇离京,朝官不知所诣,今日谁当至者?”高力士回答说:“张垍兄弟世受国恩,又连戚属,必当先至。”然而,事实却是兄弟两人均叛国投敌!
 
是什么让贵族后代们“分道扬镳”
 
以上我们描述了唐代贵族后代的两种不同结局,这自然并不代表着贵族后代的全部,但由此我们也可对这个群体管窥一斑。从我们上面的描述来看,唐代的贵族后代并不都是将门虎子,老子英雄儿好汉;也不都是虎父犬子,老子英雄儿混蛋,他们中有卓荦不凡之士,也有猥琐平庸、为非作歹之徒。为什么同样生在崇尚诗书礼乐的贵族之家,日日锦衣玉食,最后走上的却是两种不同的道路?之所以如此,我觉得首先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政治因素等有关系。
 
如果房遗爱没有高阳公主的同恶相济,如果张均、张垍兄弟能够适时得到朝廷的重用,如果宋璟之子在初犯法时就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也许他们就不会在违法乱纪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说不定还会取得骄人的成绩。个人自身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因为人毕竟不完全是受制于环境的动物,是有自由意志的,凭着自由意志,我们可以选择作为还是不作为,行善还是作恶。如果父辈的政治地位只成为自己花天酒地、放纵自己的保障,那么欲望的过分膨胀迟早有一天会将自己推向毁灭。
 
李德裕是富有作为的优秀将领,成长于同样家庭环境之中的宋璟之子们就和他相去天壤,虽然后者也一度官至高位,但其所最擅长的则是“沉湎酒色,恣为豪侈”,以致最后遭到贬黜,这不能不说是他们自己酿造的苦酒。而如果能把父辈的政治地位当作自己报效国家、造福军民的起点,那么在长期的不懈努力之后,一定会取得亮眼的政绩,甚至青史留名,李德裕也许就是不错的例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797个字符
作者:翘 楚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