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令箴》与《戒石铭》: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腐诏令 >> 阅读

《令箴》与《戒石铭》: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腐诏令

作者:刘秉光 来源: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2日 点击数: ( 字体: )

南宋建立后,宋高宗饱尝流离,痛定思痛,于绍兴二年(1132)六月“癸巳,颁黄庭坚所书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并在谕文中强调:宋太宗御制《戒石碑》顺民意,得民心,是“民于今不厌宋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宋朝国祚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时下,有不少郡县“其戒石多置于栏槛,植以草花,为令者鲜有知戒石之所谓也”,如此下去,民心离散,国将倾危,各级官员要认清形势,不能把《戒石碑》“置之座右,为晨夕念”当作“小补”,而是要牢记于心,更要扎扎实实地践行。从此以后,黄庭坚字样的《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大衙,流传日广,成为官场上的警句名言。可以说,赵匡胤虽然害死了孟昶,但孟昶《令箴》的精髓却深深地影响了宋朝皇帝。
 
宋朝之后,《戒石铭》为历朝历代所相继沿袭,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宋人将《戒石铭》置于“公署之前”,置于“座右”,而明朝朱元璋下令把这个戒石铭立于甬道,阳面加刻“公生明”(《荀子》)三个字,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一直到清朝中期,这种陈列规格不变。官员每当升堂入座,正前方不远处石碑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赫然入目,这种时时自我反省、自我检讨的作用不能小觑。此外,堂前甬道是往来诉讼的百姓的必经之地,将石碑立于此,可以起到一定的外界监督作用。清朝中期,清人因出入不便,便将石碑移刻于衙门外的坊额上,称为“戒石坊”,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
 
《戒石铭》虽然位置显眼,举目而望,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提醒,一份警示,一则圣训,自身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统治者带头欺虐、荒淫起来,下面的官员谁还会把圣训当回事,谁还会把《戒石铭》放在眼里?《瓮牖闲评》记有北宋末年的一则黑色幽默,有人将《戒石铭》四句话后面各加上一句,凑成八句,用来形容那一干为非作歹、营私舞弊的鸟官。“尔俸尔禄,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下民易虐,来的便着。上天难欺,他又怎知?”《戒石铭》一旦形同虚设,官民关系一旦水火不容,这个政权也就快完蛋了。北宋靖康之耻,南宋亡国之恨,元朝顺帝北遁,明朝崇祯自杀,清朝溥仪退位,民国蒋公撤退,就与官场腐败关联甚大。
 
“你们所领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底层百姓好欺负,但你们逃不过老天爷的制裁”。正所谓,上天难欺,苍天有眼!《戒石铭》出自《令箴》,是《令箴》的核心内容,文字虽少,但寓意深刻,影响深远。这段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腐箴言,不仅受到过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力推介,还被成功地运用于当代检察工作。2009年7月28日,台湾女检察官林怡君在为陈水扁、吴淑珍“贪渎案”作结案陈词时,用语辛辣,引经据典,一句流传千年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字字有千钧之力,落地有金石之声,让徇私枉法却一直狡辩的陈水扁,当场变得哑口无言。有道是,克己奉公,民心所向;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令箴》不仅影响了宋太宗,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周边国家。乾隆年间,《戒石铭》漂洋过海,传入日本。桃园天皇宽延二年(1749),日本国福岛县二本松藩王丹羽高宽,将十六字碑文刻于该市霞城公园内一块巨石上,将其作为藩政官员的行政准则,后又谱成歌曲,命政府公务人员每日上班前吟唱,延续至今不辍。孟昶的《官箴》,是古代戒饬官吏的令箴,是中国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穿越时空,播扬中外,绵延古今,在大力反腐倡廉的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孟昶活了四十七岁,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廉政主张和反腐箴言,却得到了不朽。“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中国官员须共勉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