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日俄战争期间清廷“局外中立”之真相 >> 阅读

日俄战争期间清廷“局外中立”之真相

作者:腾讯历史 来源:腾讯历史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6日 点击数: ( 字体: )

 
 
 
铁岭附近,一队日军正在等待来攻的俄国骑兵部队。
日俄战争中,俄国投入了大量的哥萨克骑兵。
 
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战场在中国领土之内,争夺的对象亦是中国领土,清廷作为第一利害人,却宣布了“局外中立”。长期以来,清廷此一选择被彻底否定,甚至被视为“出卖民族利益”。但就当时的实际情形而言,除了“局外中立”,清廷已别无选择。可以说,清廷以“局外中立”的方式处理日俄战争,已取得了中国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视“局外中立”丧权辱国则可,视其为清廷的“卖国之举”则不可,不符合历史之本相。
 
日俄战争与中国东北领土主权问题
 
在义和团运动期,沙俄利用八国联军侵华的混乱局势,以替清廷维持秩序和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继而拒不撤军。俄国当日的对华政策非常明确,即:“中国在衰亡、崩溃,俄国应当利用这一时机,攫取尽可能大的一块”。 这“尽可能大的一块”,也就是中国的东北。
 
●沙俄意欲独霸东北,挑战了清廷的底线
 
为了彻底吞并东北,俄国当局采取了两手策略。其一,凭借武力野蛮践踏,造成其占据中国东北的既成事实,为达成此一目的,先后制造了“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又强迫作了俘虏的盛京将军增祺签字画押,炮制了“奉天交地暂且章程”,章程中有遣散华兵,交出军火,拆毁炮台,俄国驻军监管奉天行政等内容。其二,抢先向流亡西安的慈禧政权抛出“橄榄枝”, 在列强对华政策尚未取得一致之时,抢先承认慈禧集团的合法性,接受其和平要求,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希望以此换取慈禧政权承认其对中国东北的占领。
 
但沙俄显然低估了东北之于清廷的重要性。慈禧固然不愿意退位、不愿意光绪在列强的支持下复辟,但与放弃东北相比,退位也好,复辟也罢,都是不值一提的。一者,从战略上看,东北是中原之屏障,京津之门户,东北一失,京师裸呈,国防崩溃。再者,也是最重要,东北是清廷的“发祥之地”,等同于“汉高之丰沛,光武之南阳”;放弃东北,意味着放弃了清廷“列祖列宗”的陵寝之所在,在以“忠孝”为意识形态的时代,无异于是对清廷统治合法性的否定,故而当时即有大臣痛切上奏:“不可以为人,安可以立国”——所谓“不可以为人”,意即失东北则失祖宗,失祖宗则不孝,不孝则不能够为人,不能够为人,则不可以立国。1901年,清廷任命杨儒为出使俄国全权大臣,向俄国商办交收东三省事宜。杨儒的意见也是一样的:“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清廷自始至终态度强硬,迫使沙俄签约承诺自东北撤军
 
杨儒出使俄国期间,为保住东北始终在不懈努力,承受了数不胜数的俄方的威逼利诱。在杨儒而言,东北之不能割让,乃是清廷最后的底线;在沙俄而言,自恃武力强盛而必要独霸东北。如此,双方的谈判从一开始就没有达成妥协的可能。1901年3月24日,清廷通知杨儒拒签,谈判彻底破裂。稍后,国内舆论蜂起,终于演变成1903-1904年间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
 
清廷的强硬,让沙俄陷入了孤立之境。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陆续从中国撤军,如此沙俄也丧失了继续驻军东北的理由,列强亦不满其独霸东北的野心,纷纷施加外交压力促其撤军。如此形势下,1901年10月,俄国不得不再与清廷谈判。但此时清廷已摆脱庚子年的空前危机,其态度自然更加强硬。1902年4月8日,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的沙俄,终于不得不与清廷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条约规定:俄军在一年半内,分三期从东北撤军。虽然条约中附加了一些不平等的内容,如俄军撤退后中国在东北驻兵,“应添应减,随时知照俄国国家”,但总算是保住了东北,逼迫沙俄承认了中国对东北拥有的领土主权。
 
●沙俄出尔反尔拒绝撤军,清廷无奈只得将东北问题国际化
 
条约虽然签署,但沙俄从无履行条约之诚意。其所谓的“撤军”,竟成了大举增加其驻旅顺海军,并将辽河流域的俄国陆军集中至中东铁路。1903年4月18日,沙俄居然肆无忌惮地向清廷提出了所谓的“七项撤军新条件”,其中竟有“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变相独霸中国东北的条款。
 
清廷在武力上既无力驱逐沙俄,亦不足以迫使沙俄履行外交承诺撤军,如此,唯一的出路就只有诉诸列强,将东北问题国际化。在接到沙俄所谓的“七项撤军新条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务部官员将俄国“七项撤军新条件”透露给了日本驻华外交官。
 
同日夜,日本驻华公使内田康哉拜访了庆亲王奕劻,力劝中国拒绝俄国的这些条件。4月25日,美国也向俄国提出抗议,谴责其违背了“门户开放”原则。稍后,美、日又照会清廷外务部,“忠告”其勿对俄国做出任何让步,同时警告,如清廷签字画押,则各国恐怕会“立待效尤”,列强会立刻向俄国人学习;而早在1902年,为了在远东地区对抗俄国,英国已经与日本缔结了联盟。如此,东北问题就形成了日、美、英、中与沙俄对峙的局面。
 
但是,俄国已经准备好了要用一场战争来解决问题。对此,沙俄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已经有了充分的“觉悟”:“被逐块瓜分的四亿中国人显然是要咬人的,而我们将首先被狠狠咬住”;“一旦开战,我们就不得不进入一个完全不适于作为战场的国家,中国人会帮助日本人”,而且——“中国将永远不会饶恕俄国”。
 
“局外中立”:清廷唯一的选择、唯一正确的选择
 
列强尤其是日本的介入,使得沙俄“和平独霸东北”的企图落空,战争成了最后的选择。但战争的对象并不是中国——早在东北问题国际化之时,沙俄就已经无视清廷的存在,不再与之谈判东北问题,而是将谈判对象换成了同样对东亚大陆存有强烈并吞欲望的日本。此中可见清廷因国力衰微而造就之尴尬。
 
1904年2月6日,日本与俄国断绝外交关系;8日,日本海军突袭了旅顺港内的俄舰,日俄战争爆发。作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清廷选择了“局外中立”。此一立场,成了近代中国最著名的耻辱性标签。但就当时的客观形势而言,此乃清廷唯一可能、唯一正确的选择,唯此才有可能在战后保住东北的领土主权。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