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 阅读

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我们一直把1840年当作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纪年,其实,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1839年林则徐兵进澳门,在1839年,英国内阁决定正式出兵。来自西方文明的军事铁拳,跨越万里,砸向腐朽不堪的大清国。到了1840年,英国舰队抵达中国南海,大战爆发。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而1839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则说明封闭和倒退的清朝中国,走到了崩溃的终点,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封闭和腐朽的清代中国的葬礼,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先看1839年的历史纪事。
 
1839年纪事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开始虎门销烟,在6月3日-625将英国人贩运到中国的鸦片销毁。这些鸦片库存,大部分在法律上是属于英国人的私有财产,而与此矛盾的是,清代法律并不承认在英国人有权在中国库存鸦片。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激起中国军民的极大愤怒,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严厉法办,而义律却因为醉酒行凶,免除了死罪。
 
暴怒的林则徐,在8月15日,下令禁止一切贸易,不仅在中国大陆驱逐英国人,而且,派兵开进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国人出境。这让在华的英国人几乎都被赶到了大海上。这件事,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大英帝国正式出兵。
 
1839年后纪事
 
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然后北上进攻浙江舟山,并攻陷战略要地定海县城。
 
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准备登陆天津,进攻北京。道光皇帝见此,彻底动摇,下令法办林则徐。开始求和。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中英签订《穿鼻草约》。
 
2月23日,英军攻克虎门炮台;中英签订《广州和约》。
 
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陆续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乍浦(浙江平湖)以及吴淞。其间,江南提督陈化成奋力坚守吴淞,最终不敌,战死殉国。可是,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得知乍浦、吴淞沦陷,误以为是汉人通敌,纵兵大肆杀害汉人。事实证明,海龄的做法只是自相残杀而已,后来,他也战败自杀。
 
1842年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鸦片战争是中国签下不平等条约的开端,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分别为《穿鼻草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虎门条约》和《黄埔条约》,美国人更是通过《望厦条约》中取得治外法权。从此之后,世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滚滚而来。而割地和赔款,自元、明、清(嘉庆前)的大一统中国,这还是第一次。
 
清政府签订的这些不平等条约,要到半个多世纪后,由中华民国政府陆续废除。而香港,则是150多年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97年7月1日回归雪耻。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296个字符
作者:裴 钰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