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东越先民是向台湾文化拓展的先驱 >> 阅读

东越先民是向台湾文化拓展的先驱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当然,诠释大陆与台湾的古文化交往,检视其时的造船技术及其海上交通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和福建,使用独木舟的历史十分悠久,至少可追溯到7000年—8000年前。2002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市萧山区发掘跨湖桥遗址时,曾发现有一条残存的独木舟和木浆,其舟身呈长条体梭形,横截面为凹弧状,舟尾早年已被砖瓦厂挖泥取土时破坏,现残存独木舟长560厘米,宽52厘米,舷厚2.5厘米,舟体内深不足15厘米,距今年代已有75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独木舟实物(《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
 
  迨至距今6000年—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先民之时,独木舟的制作已趋成熟,脱离了原始古朴的状态,成为先民的重要水上交通工具。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7支木船桨和一件陶舟模型;而在桐乡市罗家角遗址还出土有二条独木舟残体则是其证。
 
  特别是到了距今4000年—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之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发现的木浆已有20多支,不仅加工精细,而且有的桨叶较宽大,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木浆,桨叶长96.5、宽19厘米。此外,在余杭卞家山遗址还发现有船码头,表明其时的独木舟十分盛行,舟体已趋向大型,造船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尤应指出的是:2006年—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余杭南湖发现一条以数支等长的毛竹,经五道竹篾编结而成的长280、宽60厘米的马桥文化之时竹筏(赵晔,《中国文物报》2007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崇安武夷山还发现有西周之时的船形悬棺。东周以降,越国更是以擅长舟楫之俗著称海内,越王句践曾自称其民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当时的越国不但建有专门的造船工场,水军设有舟师、大船军和习流,而且战船还多命有专名。就其船体结构而言,既有独木舟和筏,同时还有舫和木板船、楼船等,笔者还主张战国之时已出现了帆船(林华东:《中国风帆探源》,《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2期)。故在西汉时,会稽郡曾是造船基地,汉王朝还专设“横海将军”之职,其时的船队甚至还可远航到达印度洋。
 
  基此,台湾某些学者以南岛语系特征为据,从而作出台湾土著先民来源于菲律宾群岛先民的结论显与史实不符。我们有理由相信,台湾与祖国大陆先民的古文化交往肇始于5000年前。商周以降,海峡两岸的交往日渐增多,亲缘关系日趋明显。迨至战国、秦汉之际,随着造船业的长足发展,遂使东越先民成为向夷洲(台湾)文化拓展的先驱!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884个字符
作者:林华东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