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官员缺德焉能使民崇德? >> 阅读

官员缺德焉能使民崇德?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湖北荆州的长江水面上,几位儿童遇险,一群大学生进行搭救,其中三位不幸溺亡。这当然是一出闪耀着道德光芒的悲剧,尤其在世风浇漓的当下,更能反衬出几位年轻学生灵魂的伟大。和上世纪80年代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生张华为救跌落粪坑的老农而牺牲相比,今天的公众对生命的意义、人性的价值有着更为理性的认识,少有人去比较救人者与被救者谁的生命更值钱——这种观点首先承认人分三六九等,人命有轻重贵贱之别。
 
当地群众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对英雄的缅怀、对义举的歌颂,而是在新闻报道出来伊始,就有人以知情者的口吻在网络上发布背后的真相:当时救人现场有营业的船只,船上的人在其他人哀求下,漫天要价才肯救人,耽误了最好的时机,船上且有人说出“救人不如捞尸”挣钱等令人齿冷的话。一开始当地有关部门“辟谣”,但后来有媒体报道有关部门开始调查此事。——看来此事八九不离十是真实的。最后显现的真相也许是残酷的,会令当地官方很没面子。但我主张决不能回避背后的真相,更不能回避对真相的深度思考。一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单纯、善良、侠义和江面上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人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不仅冲击着我的心扉,更让我感慨,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变得那样的坚硬、无情、麻木?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中国人争论了几千年的大问题。尽管,民间社会曾有过这样的俗语——“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表达的是一种好人没有好报的无奈。但多数时代,除了一些社会的边缘人物——如十字坡开黑店杀人越货的强盗,多数人是有起码的道德观,能做到“人溺援之手”。因为中国过去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特点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政府管制之外,民间社会自有自己一套运行规则。如果一个人道德沦丧到极点,眼睁睁看人落水有能力搭救却漫天要价才救人,这个人将来很难在世上混下去,他及他的家人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尽管多数时候,“官德”很差,“杀人放火金腰带”表达的就是老百姓对那些身居高位者反而道德品质低下的一种愤懑,官员阶层道德整体沦丧也会对民间道德有负面影响,但却不可能是致命的,民间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能够经受起官德败坏的冲击——因为庙堂和江湖之间,毕竟有些距离。所以人常说:仗义每多屠狗辈。
 
我们必须承认,今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转型是几千年最为剧烈的,无论从社会结构、经济状态还是公共道德方面。人们开始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但以陌生人组成的工商业社会照样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如守契约讲法则,厘清公域私域的界线等等。与古代不一样的是,这六十年来,中国政府几乎是一个全能政府,对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管理比哪朝哪代还要全面具体,将公权力的组织延伸到每个村落,这是秦皇汉武不可能做到的。古代“君师合一”只是理想状态,暴君贪官管理土地上,照样会有许多义民。而在政府全方位的管理下,民间自治空间基本上消失了,官方意识形态强大无比,“官德”如何,直接决定着“民德”如何,民间道德体系很难独立地存在官方道德体系之外。于是,官员讲廉耻,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较高,反之亦然。我觉得,这些年整个社会道德出现大面积滑坡,“官德”不修是重要原因。就以刚发生在上海的“钓鱼案”为例,执法部门用“倒钩”的方式,采取诬陷、威逼要助人为乐的司机承认开“黑车”,从而进行罚款。再以荆州所处的湖北为例,近年来出过“五毒书记”张二江,出过镇官酒后侮辱民女邓玉娇被杀死等许多案例。如此,怎么可能让老百姓普遍具有高尚的道德呢?这样的官员如果要求公众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岂不是笑话。
 
如果没有证据显示当时江面渔船上的人有违法犯罪的情节,比如引诱孩子下水或阻止别人搭救,仅仅是见死不救,那么尽管公众可以指责他们“散尽天良”,但只能是道德层面的谴责,当地政府切不能为平息民怨,而滥用公权力惩罚这些人。我觉得当地官员更应该做的是,反躬自问,自家“官德”如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作者:十年砍柴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