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两岸猿声啼不住”隐喻李亨兄弟相残 >> 阅读

“两岸猿声啼不住”隐喻李亨兄弟相残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近日,学者汪宏华重评唐诗《早发白帝城》,他认为李白不是用“两岸猿声”表现快乐,而是用以倒叙和隐喻自己获赦之前的惊悚见闻。李白在唐玄宗的两个互相残杀的儿子李亨与李璘之间,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给予了同等的悲悯与谴责:其两败俱伤如同两岸的哀啼之猿,其人性泯灭如同两岸的禽兽之猿。原文详证如下:
 
李白受到朝廷“两座大山”的挤压
 
  我们都知道,唐诗《早发白帝城》是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旋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此前,李白在赶赴贬地时曾写了一首《上三峡》:
 
  巫山夹青山,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及至返回,李白就冰火两重天,写下这篇酣畅淋漓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这一次,李白是恨不得比水流得还快,比水流得还低。为什么?因为他受到两派势力的强力挤压,若不尽快脱身,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一派是永王李璘,一派是唐肃宗李亨,二者就犹同三峡两岸狰狞对峙的高山。
 
  大致的情况是这样,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适逢永王李璘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
 
  天宝十五年(756年),因安史之乱逃离长安的太子李亨于灵武城南楼即皇帝位,为唐肃宗,尊称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即位是擅立,玄宗的尴尬自不必说,永王李璘也不服兄长肃宗李亨,打算在江陵起兵。
 
  至德二年(757年),李璘战败,李亨的部下将其生擒、杀死。李白受到此案株连,被判处流放夜郎。
 
  乾元二年春(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辗转流离,终于重获自由。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813个字符
作者:汪宏华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