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大学不“大”,皆因价值观出了问题 >> 阅读

大学不“大”,皆因价值观出了问题

作者:郝志东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9日 点击数: ( 字体: )

大学三理念包括,培养“全人”,创新知识,服务社会
 
培养全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品性”,知道如何做人;培养他们的学术良心,培养他们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知道如何做学问。
 
一部世界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争取学术的独立与自由的历史,否则大学只会成为政治与社会(比如宗教)上利益集团的从属物,知识堕落,学术遭到窒息,社会退步,人民的生活 普遍受到压抑。
 
 
 
(向春/图)
 
上文(《中国的大学只为有权人和有钱人服务》,见2011年3月3日《南方周末·大参考》)谈到了大学在承担自己的教学、研究、服务等功能时所产生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的理念被削弱。大学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增强大学的理念,从而改进大学的功能呢?
 
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培养全人、探寻与创新知识、服务社会。这和钱穆先生所讲的“三统”一致。“人统”讲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也有教授、学者本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学统”讲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研究学问,探寻知识,创新知识,探讨真理;“事统”讲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如何将在大学里探讨到的知识、真理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等等改革的实践中去,使政治更清明、生活品质更高、社会更和谐、科学更发达、文化更多元、教育更有效。这三个理念,是大学教学、研究和服务三个功能背后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异常重要。大学功能产生问题,正是因为价值观产生了问题。这三点相互支撑、促进,相互构成。
 
这些理念到底有哪些具体内涵,又如何能帮助解决大学的问题呢?
 
培养全人
 
什么叫全人?至少包括:1)有品性、有学术良心、有自由人的独立性格;2)有人文关怀、公民意识;3)有对文化(包括科学和艺术)和社会的广阔理解力(金耀基,2003)。下面具体来看其内涵及在中国大学中的体现。
 
1.有品性、有学术良心、有自由人的独立性格。
 
有“品性”正是《大学》中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换句话说,大学就是要去彰显人性中那光明的德性。不仅老师要这样做,还要帮助学生去革新自己,教学相长,至善至美。什么是光明的德性?包括做人的道理,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大学老师心中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将学生当作打工仔,而有学生则得过且过,只要能毕业,拿到文凭即可。尽管情节非常严重的个案不应很多,但也不少。从大学管理层的所谓“双栖”教授,到另外的一些“双聘”教授,从所谓的“博导”到一般的老师,有的人在金钱、名誉、地位方面欲立、欲达,却很少想到如何使他们所领导的老师或学生也能立在一个可以受人尊敬的位置,达到一定的专业和生活水准。他们或许会说自己也是有了“人下人”的经历,才到了今天“人上人”的地位。但如果自己当年不愿做“人下人”,为什么今天要让别人做“人下人”呢?
 
正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缺乏,才导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唯利是图等观念和行为的泛滥,导致经济发展的重效率不重公平、低权利、高污染,社会互信的严重缺乏等问题。
 
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社会不公的现象都和大学教育过程中道德的缺位有关。
 
试想如果大学的领导层和教授不讲道德,没有做人的品性,何以让学生讲道德,让他们知道如何做人?一代年轻人缺乏道德,如此传承下去,社会不是越来越可怕吗?
 
没有或缺乏道德的人也不会有学术良心或自由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会搞学术欺骗,如抄袭、舞弊等。互联网上有公开贩卖论文的广告,或收费帮别人写论文的枪手广告,还有所谓学术杂志收费帮学者发表文章的广告。这些人没学术良心,更谈不上什么自由思考。他们被扭曲的心态所绑架,并不自由。他们谈不上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下功夫去思考,自然也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没有道德的人也会曲学阿世,如为了政治或商业的利益而扭曲学术,自愿做某些团体或商业利益的代言人。难道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命运放在别人手里吗?有人愿意失去人身、说话的自由吗?有人愿意被别人看作是低人一等吗?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各种权益受到别人的伤害吗?如果没有,那就有了共同的价值。如果世界上多数人都不愿意,就有了普适价值。但还是有些人为了利益,不分是非、颠倒黑白,昧着学术良心,不去考察事物的本质,探讨真理,而是去做否认这种价值的存在的工作。
 
所以说,培养全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品性”,知道如何做人;培养他们的学术良心,培养他们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知道如何做学问。这样的人,才是大学应该培养的全人,这才是大学的精神。当然,这些还不够。
 
2.有人文关怀、公民意识。
 
人文关怀,是指一个人对美、正直、公平、公正、容忍、理性、自由、民主、人权的执著。沽名钓誉、学术欺骗、曲学阿世等等没有人品的现象,正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正直。抄袭、作弊也不是公正、公平。一个没有学术良心、曲学阿世的人也会视自由、民主与人权为粪土。
 
有了人文关怀,也跟着会有公民意识。在想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想到社区利益。他就不太可能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相反,会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帮助提高社区生活的水准。这也包括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关心。
 
拿澳门来说,很多同学对澳门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所知甚少。不少人对葡萄牙人统治时期的历史事件一无所知。他们也不知道特首、立法会议员、法官是如何产生的,对澳门的龙头产业博彩业的利弊所知甚少,对很多即使是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系的社会问题也很少关心,如外劳问题、交通问题(比如出租车司机兜路、拒载、多收费问题,巴士服务问题、轻轨的建设问题等)、住房问题也很少关心。
 
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自己社区的历史和现状不关心,没有公民意识,也缺少人文关怀,只能说是大学教育的失败。一个大学就是被排在世界前100名,也没有意义。包括北大、清华、港大、台大等在内的所谓华人世界一流大学,都应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